近日,广州市民政局修订出台了《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实施细则》(简称“实施细则”),对《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进行具体解释和操作指引。
核对手段更智能,核对效率更高效
实施细则大力精简核对资料,明确核对资料可以通过书面告知承诺、政府部门内部核查和部门间核查、网络核验等办理的,申请人无需提供。申请人仅需向业务部门提供授权文件、有效身份证件的电子证照或复印件、申报表及实物财产评估所需资料等即可开展核对。同时,深化推广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核对工作中的应用,如推动实物财产评估中应用智能比对手段,强化核对数据分析研究,推动实现智能核对、智慧核对。
实施细则设置了分类核对流程,业务部门可根据实际工作需求提请核对机构开展核对、重新核对、查询、跨省核查等不同类型的核对程序,获取有针对性的核对结果,并且进一步整合优化实物财产价格评估和复核的工作程序和要求,有效地助力各项民生福利政策的精准实施。实施细则还提升行政服务效能,缩减核对工作时限,核对工作总的工作时限由原来的15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
此外,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优化“就高原则”“客观优先”“分类比对”等核对规则,规范和明确各信息提供单位反馈信息的使用方式,进一步完善科学严谨、结构合理的核对业务规则体系,保障核对工作依法依规进行,提升核对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核对业务服务覆盖7大部门、17类领域
据悉,广州市是民政部确定的全国首批“城市居民收入核对试点城市”并被评为优秀试点城市,核对信息共享覆盖面、业务范围、工作效能等均走在全国前列,并在全国率先建立核对业务规则体系和实物类财产价格评估及复核机制。广州市核对信息系统实现本地67家单位30余类信息共计100余数据项的共享,并先后与省核对系统、部核对平台对接,推动建立跨地域、跨层次、跨部门、跨系统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本地信息“一网享尽”、纵向信息“一网直通”。
目前,广州市核对业务服务领域涵盖民政、住保、公安、医保、检察、司法、退役军人事务等七大部门,在最低生活保障、公共租赁住房、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低收入困难家庭、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交通事故困难救助、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轮候、退役军人困难补助等17类社会救助、社会福利领域实现应用。业务开展以来至2021年,全市累计完成核对业务57万余宗114万余人次,有效助力民生保障工作精准实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