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高打,10 年创新发展迅速成就国产高端影像设备龙头。公司2011 年成立,起步就是高举高打,战略定位中高端蓝海市场,自2013 年重磅推出首款MR、CT、PET/CT、XR 等产品后迅速构建起包括医学影像设备、放射治疗产品、生命科学仪器在内的完整产品线,累计向市场推出70 余款产品。公司研发投入力度均处于较高水平,2018-2021H1 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平均21.7%,研发投入力度及研发人数比重超医疗设备同行,足见公司对创新的投入力度之大,持续抢占创新高地。
开辟联影速度,2 年营收CAGR 超58%,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公司营收业绩快速增长,2020 年营收57.6 亿元,2018-2020 年营收CAGR 高达68.3%,2020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大幅转亏为盈至9 亿。高端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带动全品类毛利率上行,同时存量装机维保服务业务价值贡献率迅速提升。2018-2021H1,公司综合毛利率由39.1%持续提高至51.7%,细分业务毛利率均处于上升态势,毛利率上行叠加综合费用率的下降,带动净利率由2018 年的-6.5%迅速提升至2021H1 的20.7%,盈利能力迅速提升。公司运营效率显著改善,对比同行占据优势地位,随着公司管理的完善以及规模效应的提升,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
千亿市场托起影像设备广阔发展空间,国产龙头加速重塑市场格局。2020 年中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已达到537 亿,灼识咨询预计2030 年全球市场超600 亿美元,2030 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千亿;中高端升级需求为未来主要增长点(如64排以上CT 及3.0T 以上MR 中高端对低端的升级替代)。医学影像中低端产品市场已经逐步实现国产替代,高端市场仍以进口品牌为主。但以联影医疗为代表的国产影像厂商不断发力高端,持续打破核心技术壁垒,在MR、CT、PET/CT、PET/MR销量均为第一,成为打破GPS 高端垄断、重塑市场格局的最有竞争力的选手。
产品量价齐升,核心技术持续突破夯实公司高端影像设备竞争力:1)公司产品全面覆盖,管线丰富对标GPS。对标国内外同行,公司产品线布局兼具广度与深度,除水平布局MR、CT、XR、PET/CT、 PET/MR 等产品线,同时又垂直布局了从临床运用至科研需求等多种产品型号。丰富的产品管线形成了对国内外对手的强势竞争力,随着更多产品的上市和放量,公司市场份额迅速提升。2)核心技术壁垒突破,产品性能比肩进口。公司技术指标处于行业领先,自研比例位居行业前列,MR、CT、XR、MI、RT 等各产品线主要核心部件均逐步技术壁垒突破,实现自研自产;公司研发的多款产品创造了行业或国产“首款”, 从主要产品参数来看,公司在高端MR、CT 设备等逐步追平甚至超越竞争对手。3)打通产学研医全链条,创新引领绑定核心客户。公司依托持续的技术积累,不断打通“基础研究-临床应用-转化医学-产业转化”全链条,形成从创新到商业转化的闭环管理,与头部大客户形成科研与产业的正向循环,深度绑定核心客户。4)攻克大三甲头部医院,国内市场全面铺开,海外布局渐进收获期。公司产品已入驻近 900 家三甲医院,排名前50 的医疗机构中,公司用户达49 家。除大本营华东地区外,华北、华南、西南等全国其他区域占比提升迅速,公司产品影响力向全国快速辐射。公司建立了全球化研发、生产和服务网络,截至2021 年6 月30 日,已入驻全球多个国家,海外营收增长迅猛,2018-2021H1,主营收入境外市场占比已从2.2%增长至5.9%。
未来随着产品线的拓展以及海外市场营销体系的渐进成熟,海外市场将成为营收重要驱动力。5)资本助力持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拟募集不超过124.8 亿元,将进一步支持公司未来发展的规模化和全球化,扩充公司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产能,加快产品和技术升级,提高核心部件国产化水平,推动公司成为一家世界级的医疗创新引领者。
风险提示:关键核心技术被侵权的风险,技术升级迭代不能持续保持产品技术创新的风险,研发失败或无法产业化的风险,实施集中采购的政策风险,国际化经营及业务拓展风险。
(文章来源:德邦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