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发现

2022-01-24 21:16:38

在中国历史上,大凡天下大乱之际,也往往是人才辈出之时。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所谓乱世,也正是群雄并起的时代,一帮真真假假的英雄们,都想干成一番大事业,或席卷天下,或分封割据,没有一批有才干的人替他们效劳奔命,那是绝对干不成的,因此,各类人才也就纷纷然冒出来了。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无论是史籍还是演义,从来突出的都是个人的作用,这大概就是我们要批判的“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作为受马列主义熏陶多年的我,自然相信历史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但在这里并不想探讨这个深奥的哲学问题,我只是发现,凡“青史留名”者,大抵是两类人,一类是英雄,一类是人才。譬如楚汉相争那一阵,刘邦、项羽便是英雄,张良、韩信、范曾之流便是人才,秦末汉初的那一段历史,也就是他们这两种人给折腾出来的。这就是历史文献给人的感觉。

英雄和人才的关系是唇齿相依,互为依赖的,英雄要依靠人才方能打天下,人才要依附英雄才能发挥作用。人才之于英雄,其作用是绝不可忽视的,三国之所以能鼎立,正是因为曹操谋士环颈,战将如云;刘备有诸葛亮、五虎将替他玩命;孙权能知人善任,相继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为他统筹大局。因此,发现人才、运用人才对于“英雄”们来说,是成就大业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要做的事情。

然而,如何去发现、挖掘人才,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人才的获取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省力的,招兵买马就可以罗致不少,譬如曹操手下的曹仁、曹洪、于禁等即是;费劲的,则要三番五次地去请,譬如诸葛亮。可以采用推荐的办法,如周瑜荐鲁肃,阚泽荐陆逊;也可以采用挖墙角的手段,如曹操得到徐晃;又可以招降、劝降,如文聘、庞德归顺曹操,马超投于刘备麾下;还可以用拢络人心的法子,如刘备之于赵云……总而言之,善于发现人才,为得到人才而能够控空心思,不择手段,正是“英雄”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而没有一双慧眼,则往往与人才失之交臂,春秋时百里奚的遭遇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百里奚起初在虞国供职,晋国假途灭虢之后,又顺便灭掉了虞国,百里奚便沦落为奴隶,被作为陪嫁送到秦国去,他中途逃跑,跑到楚国去放牛。这老头子放牛很有一套,把牛儿养得个个膘肥体壮,以至于名声传到了楚王的耳朵里,楚王就招见百里奚,百里奚讲了一通养牛的道理,听得楚王大喜,说:这道理也可以用在养马上啊!于是派百里奚去放马了。

我想,以百里奚的才能,在楚王面前大讲如何养牛,定是有一番深意的,然而,可笑的是楚王一点儿也不明白,养牛的道理也可以用在治国上啊,而他却仅仅联想到养马上,人才便这样给荒废在原野上了。我猜百里奚由牛郎改任马倌之时,心情一定十分沮丧。好在后来秦穆公慧眼识珠,用五张羊皮换取了百里奚,并委以大任,百里奚才能终于得以驰骋,并成为一代名相,这就是有名的“穷百里饲牛拜相”的故事。我们在称赞秦穆公知人善任的同时,能不嘲笑楚王的无知吗?

比起楚王来,刘备就聪明得多了。庞统投奔刘备的故事,在《三国》中也被写得很精彩。起初刘备以貌取人,仅安排庞统当一个小小的县令,庞统便不理政事,天天醉酒,消息传到刘备那里,他便派张飞去视察,张飞一见庞统那副醉样,便大发雷霆,要动粗的,没想到庞统说:“量百里小县,些小公事,何难决断?将军少坐,待我发落。”于是升堂办公,不到半天功夫,便将百余日公事处理完毕,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张飞大为惊奇,急忙谢罪,并报告刘备,刘备才知道自己犯了屈待大贤的错误,急忙请回庞统,委以副军师之要职,让他和诸葛亮同掌兵权。庞统这才人得其位,后来为刘备取西川立下大功。

和楚王不同的是,刘备明白,能治理好一个小县城的人,一定能治理天下,所以他才最终没有失去庞统这个人才。知错即改,刘备还是好同志,而楚王却始终稀里糊涂,也难怪楚国的江山最终属秦所有了。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然和春秋战国、天下三分时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和诸侯争雄的局面又有多大的区别呢?人才的发现和运用对于企业家来说同样是首要的事情。尽管你也可以采取招聘、挖墙角、三顾茅庐的方法,但是,也许你所需要的大才就是你身边某位本职工作做得很出色的小人物。这样的“百里奚”们如果被人用“五张羊皮”就给换走,那么,他们的主人恐怕永远也当不了“英雄”吧。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标签: 人才 中国 历史 人才辈出 道理 天下大乱 英雄 群雄 席卷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