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热议:中子照相机诞生记

2022-10-08 19:51:37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0/8 19:41:18
选择字号:
中子照相机诞生记

 

上个世纪90年代,如今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吴宜灿曾拒绝国外研发机构的多次邀请,放弃优厚待遇回到祖国。

2020年,如今已成为凤麟核集团科研骨干的宋婧、师雪艳和一群年纪相仿的志同道合者,放弃手里的“铁饭碗”。

两代人,走了两条告别“舒适区”的相似道路。在两条道路的交点处,高分辨率智能中子照相机应际而生。

“凭什么中国人就干不成”

中子,是开启核能利用的“钥匙”,也是构成原子乃至整个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中子本身不带电荷,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可以有效解决其他检测技术无法开展大厚部件缺陷或杂质无损检测的难题,快速精准识别物质成分。

另外,中子学软件是核科学技术的核心载体,是核系统设计创新、安全评价的重要工具。自主化中子学软件的缺乏,曾严重制约着我国核技术行业的发展。吴宜灿深知,发展先进中子学理论、实现我国中子学软件及中子技术自主化有多么紧迫。

“外国人能干的事情,凭什么中国人就干不成?不仅要干,干的还要比国外好!”很快,吴宜灿回国启动了我国自主中子学软件及中子核心技术的研发。

历经三十多年发展,中子技术领域研发团队研发出大型一体化核设计与安全评价系统,建成大型氘氚中子源HINEG,提出“核5G”概念,并研发“核电宝”等。

到2020年,中子技术在国际上已经在无损检测领域逐渐形成了产业应用。中子光研究院(青岛)院长宋婧告诉《中国科学报》,世界主要的航空发动机生产商,如通用电气公司、普惠公司、霍尼韦尔公司等都建立了发动机叶片残芯中子照相检测的企业标准。

而这一技术在国内还远远满足不了工业应用的需求。“当时,国内能够提供中子照相检测的反应堆仅有两座,且体积庞大,无法实现工业现场的检测应用。有限的机时,难以满足用户单位对中子照相技术日益增长的需求。”宋婧说。

研制可以在工业现场应用的紧凑型中子照相装置,成为他们的新目标。

“要么创新,要么灭亡”

当师雪艳跟家人说自己要辞职去一个创新平台做中子照相事业时,家人的第一反应是反对,因为那时的她在体制内工作,手里捧着“铁饭碗”。但最终她还是提起行囊,远走他乡。

这次出走,起源于一次在青岛召开的学术会议。会上,他们介绍了自己在中子技术等领域的前沿成果,30多年的研发实力和技术积累得到了当地政府人员的认可。报告中,他们说:“没有任何借口——要么创新,要么灭亡。”这句话打动了当地政府人员,双方详聊后发现彼此理念契合、视野并肩。很快,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中子照相项目落户青岛。

项目刚落地,团队成员积累了许久的创新热情像火山熔岩一般喷薄而出。师雪艳、宋婧和其他年轻人,全都火急火燎地赶赴青岛。当时配套的实验室还没装修好,平均年龄才30岁出头的团队就在没有完全建成的实验室里,开始了第一台中子照相产品样机的设计和研发。

毛坯房里堆着建筑材料,门窗没来得及装,冬天里零下十多度,寒风从窗户洞里呼啸而过。但对于他们来说,环境带来的挑战还不是最难熬的。

更大的挑战是设计方案面临着一些质疑。“很多人都感觉我们的步子迈得太大了。”已成为中子光研究院(青岛)副院长的师雪艳说完话锋一转,“但是我们有信心。”他们不是第一次听到质疑声,早在他们说要做大型强流氘氚中子源时,质疑声就出现过,但他们还是走到了同类在运行装置中的世界前列。

要么创新,要么灭亡。紧凑型高分辨率中子照相机涉及物理、材料、电气、结构等多学科耦合,国内外几乎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参考,任何一个没有突破的技术难题都可能成为致命打击。研发过程中,科研人员一边密集研讨、大胆设计,一边分析测试、小心求证。他们设计制作的部件有几百件,历经的测试有上千次。

吴宜灿常常鼓励大家:“虽然积累和经验缺乏,但年轻也有年轻的优势,就是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激情,有不会被传统思想禁锢的创新的心态,敢于去挑战世界第一。”

“那两年,我们不断创新,不断验证,不断在碰壁中找到新的方向。”师雪艳说。

在简陋的实验室里,一体化紧凑型中子源、高效中子慢化准直、高保真中子图像处理等关键技术被各个击破,中子源小型化与高保真中子成像的设想一点点变成现实。

“做有用的科研”

师雪艳说,他们的争分夺秒逆流而上,为的不只是项目顺利验收,也不只是追求世界第一,而是满足用户的需求,“‘有用’才是我们的目标”。

2021年底,中子照相机完成了组装。正当项目团队准备给它做最后的调试时,一家用户单位紧急找了过来,希望尽快检测一批产品。

接到请求后,团队成员把研发的整个过程挨着捋了一遍,从每个部件的检测调试,到整个安装流程。最后,大家信心满满,决定接下这项任务。

很快,实验室里摆满了用户单位寄来的、刚刚从生产线上下来的产品。中子照相机每个系统的负责人都来到实验室,两天两夜不眠不休地完成了所有产品的检测,并把中子照相无损检测报告提交给用户单位。

让师雪艳感到自豪的是:“用户单位对被检产品进行了人工破坏性复检,复检结果与我们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我们的检出率是100%。”就这样,他们完成了首台适用于工业现场应用的紧凑型高分辨率中子照相机产品的研制与首测。

今年1月,在科技部认定的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机构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会上,院士专家组评价认为,该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成像质量达国际标准最高等级,实现了中子照相智能化,整体技术和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解决我国亟需重大装备无损检测的难题做出重大贡献,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核’之大者,为国为民。”宋婧说,中子照相机诞生至今,不停走出“舒适区”的创新者们依然没有停下脚步,“我们仍将在新时代科技创新道路上,不断开拓进取、砥砺前行,为把我国建设成核科技强国努力奋斗。”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script src="/html/js/share.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打印  发E-mail给: 
    
 

上个世纪90年代,如今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吴宜灿曾拒绝国外研发机构的多次邀请,放弃优厚待遇回到祖国。

2020年,如今已成为凤麟核集团科研骨干的宋婧、师雪艳和一群年纪相仿的志同道合者,放弃手里的“铁饭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两代人,走了两条告别“舒适区”的相似道路。在两条道路的交点处,高分辨率智能中子照相机应际而生。

“凭什么中国人就干不成”

中子,是开启核能利用的“钥匙”,也是构成原子乃至整个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中子本身不带电荷,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可以有效解决其他检测技术无法开展大厚部件缺陷或杂质无损检测的难题,快速精准识别物质成分。

另外,中子学软件是核科学技术的核心载体,是核系统设计创新、安全评价的重要工具。自主化中子学软件的缺乏,曾严重制约着我国核技术行业的发展。吴宜灿深知,发展先进中子学理论、实现我国中子学软件及中子技术自主化有多么紧迫。

“外国人能干的事情,凭什么中国人就干不成?不仅要干,干的还要比国外好!”很快,吴宜灿回国启动了我国自主中子学软件及中子核心技术的研发。

历经三十多年发展,中子技术领域研发团队研发出大型一体化核设计与安全评价系统,建成大型氘氚中子源HINEG,提出“核5G”概念,并研发“核电宝”等。

到2020年,中子技术在国际上已经在无损检测领域逐渐形成了产业应用。中子光研究院(青岛)院长宋婧告诉《中国科学报》,世界主要的航空发动机生产商,如通用电气公司、普惠公司、霍尼韦尔公司等都建立了发动机叶片残芯中子照相检测的企业标准。

而这一技术在国内还远远满足不了工业应用的需求。“当时,国内能够提供中子照相检测的反应堆仅有两座,且体积庞大,无法实现工业现场的检测应用。有限的机时,难以满足用户单位对中子照相技术日益增长的需求。”宋婧说。

研制可以在工业现场应用的紧凑型中子照相装置,成为他们的新目标。

“要么创新,要么灭亡”

当师雪艳跟家人说自己要辞职去一个创新平台做中子照相事业时,家人的第一反应是反对,因为那时的她在体制内工作,手里捧着“铁饭碗”。但最终她还是提起行囊,远走他乡。

这次出走,起源于一次在青岛召开的学术会议。会上,他们介绍了自己在中子技术等领域的前沿成果,30多年的研发实力和技术积累得到了当地政府人员的认可。报告中,他们说:“没有任何借口——要么创新,要么灭亡。”这句话打动了当地政府人员,双方详聊后发现彼此理念契合、视野并肩。很快,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中子照相项目落户青岛。

项目刚落地,团队成员积累了许久的创新热情像火山熔岩一般喷薄而出。师雪艳、宋婧和其他年轻人,全都火急火燎地赶赴青岛。当时配套的实验室还没装修好,平均年龄才30岁出头的团队就在没有完全建成的实验室里,开始了第一台中子照相产品样机的设计和研发。

毛坯房里堆着建筑材料,门窗没来得及装,冬天里零下十多度,寒风从窗户洞里呼啸而过。但对于他们来说,环境带来的挑战还不是最难熬的。

更大的挑战是设计方案面临着一些质疑。“很多人都感觉我们的步子迈得太大了。”已成为中子光研究院(青岛)副院长的师雪艳说完话锋一转,“但是我们有信心。”他们不是第一次听到质疑声,早在他们说要做大型强流氘氚中子源时,质疑声就出现过,但他们还是走到了同类在运行装置中的世界前列。

要么创新,要么灭亡。紧凑型高分辨率中子照相机涉及物理、材料、电气、结构等多学科耦合,国内外几乎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参考,任何一个没有突破的技术难题都可能成为致命打击。研发过程中,科研人员一边密集研讨、大胆设计,一边分析测试、小心求证。他们设计制作的部件有几百件,历经的测试有上千次。

吴宜灿常常鼓励大家:“虽然积累和经验缺乏,但年轻也有年轻的优势,就是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激情,有不会被传统思想禁锢的创新的心态,敢于去挑战世界第一。”

“那两年,我们不断创新,不断验证,不断在碰壁中找到新的方向。”师雪艳说。

在简陋的实验室里,一体化紧凑型中子源、高效中子慢化准直、高保真中子图像处理等关键技术被各个击破,中子源小型化与高保真中子成像的设想一点点变成现实。

“做有用的科研”

师雪艳说,他们的争分夺秒逆流而上,为的不只是项目顺利验收,也不只是追求世界第一,而是满足用户的需求,“‘有用’才是我们的目标”。

2021年底,中子照相机完成了组装。正当项目团队准备给它做最后的调试时,一家用户单位紧急找了过来,希望尽快检测一批产品。

接到请求后,团队成员把研发的整个过程挨着捋了一遍,从每个部件的检测调试,到整个安装流程。最后,大家信心满满,决定接下这项任务。

很快,实验室里摆满了用户单位寄来的、刚刚从生产线上下来的产品。中子照相机每个系统的负责人都来到实验室,两天两夜不眠不休地完成了所有产品的检测,并把中子照相无损检测报告提交给用户单位。

让师雪艳感到自豪的是:“用户单位对被检产品进行了人工破坏性复检,复检结果与我们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我们的检出率是100%。”就这样,他们完成了首台适用于工业现场应用的紧凑型高分辨率中子照相机产品的研制与首测。

今年1月,在科技部认定的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机构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会上,院士专家组评价认为,该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成像质量达国际标准最高等级,实现了中子照相智能化,整体技术和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解决我国亟需重大装备无损检测的难题做出重大贡献,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核’之大者,为国为民。”宋婧说,中子照相机诞生至今,不停走出“舒适区”的创新者们依然没有停下脚步,“我们仍将在新时代科技创新道路上,不断开拓进取、砥砺前行,为把我国建设成核科技强国努力奋斗。”

标签: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