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新网上海10月8日电 (记者 陈静)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复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甘中学教授8日对记者指出,把一个原创的东西变成产业化的发明,就要经过从0到1,1到10,10到N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一定是“科、技、产、金、管”融合交叉的创新。
“一件成功的发明一定要有两个循环和两支人才队伍,即发明成功的循环和人才队伍、产业化成功的循环和人才队伍,跨界合作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甘中学指出,新工科建设的要点就是科学、人文、工程、管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综合性的人才。
当日记者了解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瞰见:云课堂”科学之问第二辑上线,甘中学教授以“新工科与‘发明创造’”为主题进行分享。据悉,在获得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后,甘中学加入了ABB集团美国能源动力研究中心,主攻工业机器人控制器领域,曾主持完成了多个世界领先的开发项目。回国后,他曾担任国家科技部变革性技术科学战略专家,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
在甘中学教授看来,新工科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原理思维和批判思维,同时具有观察实验能力、想象构想能力、洞察抽象能力、合成执行能力和协作领导的能力。他指出,有四种人才属于新工科,即工程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大师和产业领袖。
在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领域在哪些方向可能会有比较重大的突破?甘中学教授表示,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实际上是自动化工具,通过控制机器人的运动代替人类机械化重复性的劳动。但现在要真正把机器人做成人,赋予其感知器官,让它能够像人一样处理各种复杂的事物;另一发展方向则是个性化的、即插即用的机器人,如扫地机器人、拖地机器人、炒菜机器人等。
相关机器人创新研发企业联合创始人、复旦科创企业家营校友杜鑫峰提出,作为硬科技,机器人产品从决策到投入研发,到产品输出、生产销售,往往都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也就面临着较大的投入风险。甘中学教授告诉记者,复旦大学有一个和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的模式。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卢向华教授透露,今年起,复旦大学方面希望更快地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并将成立专门的办公室,设定专门的政策与流程来加强产学研的合作。
“创业初期如何平衡新的产品引入跟原有的从业者之间的关系?”对此,甘中学教授举实例解释,协同共享的模式可以减少二者之间的摩擦。“新的技术如何寻找合适的落地场景或行业?”对这个问题,甘中学教授认为:“一定要找大市场,要找自己熟悉的市场来做。”(完)
标签: 交叉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