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贡献光明力量

2021-11-01 13:47:09

科学之城生机盎然,茅洲河畔天朗气清。

站在历史的聚光灯下,光明区这座仅仅只有3周岁的行政区已成为立足全球视野、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点创新台、大湾区科技创新的“主引擎”。

澎湃动力竞相迸发,美好蓝图已徐徐展开在11月1日深圳人才日这个属于人才的节日里,光明区再次释放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的强烈信号,以先行示范的标准打造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地,努力开创新时代深圳光明人才工作新局面。

才聚光明 人才月活动异彩纷呈

“加油!”10月30日,30余支由科学家、企业家组成的网球队伍在光明区群众体育中心挥汗如雨,这场“一球制胜”高层次人才网球邀请赛拉开了11月“才聚光明”人才月系列主题活动的序幕。人才,无疑是这个金秋科学城最高频的词汇。

为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光明区从人才引进宣传、人才服务提升、人才政治引领、国际化人才环境打造几个方面入手,开展11月人才月一系列主题活动:光明论坛有顶尖科学家、知名企业家等大咖济济一堂,围绕光明科学城建设碰撞思想火花;专家建言献策座谈会将由国家海外引才计划专家立足光明区产业发展特色和创新创业环境,为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提出对策建议;光明区高层次人才专场文艺演出——中国歌剧舞剧院大型舞剧《孔子》,将为高层次人才带来一场文化盛宴;万名博士聚光明活动中,一大批优秀博士来光明考察试岗、就业、创业;“深爱人才·圳品SHOW”深圳市高层次人才产品对接会光明专场中,人才企业拓渠道、亮品牌,搭建起供需桥梁。此外,还有人才研修、高层次人才子女大师课等活动共同奏响热烈奋进的“人才月”交响乐。

而光明区引才聚才的乐章绝不止于11月。就在前不久,光明区召开光明科学城成果转化大会,发布全国首个合成生物领域专项扶持政策,加快打通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光明科学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光明区的人才将共同打造以源头创新为引领、成果转化为特色、“科产创”深度融合的新型科研经济增长极。未来,科学城将继续面向全球吸引集聚科技人才。光明科学城还推进构建“四站联程”海外引才模式,将科学城打造成为海外高精尖人才回国“第一站”和链接科学城人才的重要台和纽带,探索建立共享服务机制,促进大科学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不仅引进成熟人才,还要储备人才“后备军”,博士后工作站点“倍增计划”就立足于此,目前光明区辅导几十家企事业单位申报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光明人才工作添上精彩一笔。

才长光明

创新科技人才引进培养机制

“得益于人才双聘制,我来到光明任职中山大学的教授和研究院的研究员。目前我所在的研究院正在建设大型科学装置,这不仅需要大量科研人才,在早期建设阶段还急需专业技术工程人员,有一些技术工程人员虽然不具备高学历等背景,但他们在各自领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我们打破‘四唯’,以能力论‘英雄’。”任职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司锐教授告诉记者。

光明区一届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创新科技人才引进培养机制,试点人才双聘、灵活薪酬、特殊工时、技术移民等机制,探索建立与光明科学城相适应的人才评价体系。

随着光明科学城的建设,这片热土对人才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为满足需要,光明区引育并重,力争人才规模在三年内倍增。人才倍增的同时,还要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目前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和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相继启用。光明科学城坚持以一流装置为核心,充分发挥深圳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探索“沿途下蛋”产业发展新模式,布局建设前沿交叉研究台、科研机构、大学等创新链条。同时不断减少人才“帽子”的权重,实行以成果、经济贡献、产业导向等综合赋分的评价指标来选择光明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激励各领域人才爱国奋斗。

才享光明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我1994年大学毕业来到光明,当时这里还是一片农场,十分荣幸在职业生涯中见证了光明科学城的崛起。”卫光生物董事长张战在《我与科学城的故事》系列采访中说。正是因为形成了适宜生长的气候,森林里才会长出大树。光明区厚植适宜人才发展成长的沃土,为人才成长提供前沿视角,大力营造适宜人才发展环境,一个生机勃勃、葱茏繁茂的人才之城正破壳而出。

“在光明,我们科研人员的子女入学得到了良好的解决,同时也有优质的医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我们十分安心。”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邵佳航博士告诉记者。作为一个“深二代”,他曾经认为光明区是遥远的“深圳西伯利亚”,如今这里已是极具魅力的宜创宜业人才乐土,而这离不开教育、医疗等民生福祉持续完善和供给。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3万个,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深圳实验光明学校、深圳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相继落地;光明有深圳规模最大的公立医院——中山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光明区妇幼保健院投入使用,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主体结构已全部封顶,光明区人民医院新院工程正有序推动建设中,同时组织高层次人才按年度进行健康体检,持续完善人才健康档案;为满足各类科研人才的住房安居需求,正在逐步实现“来深有房住、留深有长租、贡献有永租”。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现在,光明区正处于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各方资源汇聚的黄金“窗口期”。人才兴则事业兴,光明区以奋斗者的姿态赶超奔跑,力求把各方重大利好充分释放出来,让这艘“冲锋舟”向着综合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目标乘风破浪、奋勇当先,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人才高地贡献光明力量。

(马小晗)

标签: 人才高地 人才发展 创新科技 新局面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