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观速讯丨湖北观察|百强县数量质量双提升 湖北打出一张“强县工程”王牌

2022-08-28 16:00:25

湖北百强县数量居全国第四,中部六省第一


(相关资料图)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兴衰关系着发展全局。

在近日结束的“中国这十年·湖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湖北明确了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实施强县工程,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与之形成呼应的是,在今年赛迪顾问发布的《2022赛迪百强县榜单》中,湖北成为当之无愧的焦点:中部地区占据22席,其中湖北省仙桃市、大冶市、宜都市等8个县市入围百强,数量居全国第四,中部六省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湖北晋级速度也最快。入围的8个县市中,除了时隔30年再次跻身百强县的天门市之外,其他7个县市均实现位次上升。

其中,大冶市上升12位,在全国排名第67位;仙桃市上升11位,在全国排名第65位;宜都市、枝江市分别上升9位,枣阳市、汉川市分别上升6位。在位次上升5位以上的县域里,湖北为全国最多。

百强县数量和质量双提升的背后,是湖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越来越足。在近日举行的首届中国(湖北)县域经济高峰论坛上,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马承恩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2012到2021十年间,湖北省县域(不含市辖区)GDP十年翻一番有余(2.14·倍),年均增长率达到8%。

2021年,湖北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万亿元,其中县域经济贡献大半能量。不可否认的是,县域经济的稳定跃升发展,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湖北省委主要领导也在多个场合指出,县域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是湖北经济发展的短板之一。在2022年中国百强县榜单中,湖北尚未实现五十强“零的突破”,也尚未有县市进入“千亿俱乐部”。

在新一轮国家政策的推动之下,湖北县域经济将如何补齐短板,是一个颇为引人关注的问题。

湖北跑起来了

8个百强县能脱颖而出,离不开湖北近些年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划。

从省外看,浙江等发达地区县(市)“腾笼换鸟”、转型发展走在前列,中部地区河南、安徽等地的发展,让湖北感觉到了危机。

2020年、2021年,湖北进入百强县的数量一直保持在7个,排名最靠前的仙桃在70名开外。河南在2021年同样有7地入围百强县,但是已有5地进入70强,进步最快的河南济源市三年排名跃升35位,由93位上升至58位。而安徽肥西县去年GDP达到1018.7亿元,成为安徽首个“千亿县”,工业经济成为肥西的排面。

去年4月,湖北省委主要领导在县域经济工作推进会上,现场连发三问——浙江为什么强?河南为什么超?安徽为什么快?

随后,湖北出台了《关于加快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扩权赋能强县改革增强县域发展活力的实施意见》等多个重磅文件,从财政、技改、金融、土地保障、放权赋权等方面,释放县域活力。

与此同时,湖北选派62名干部奔赴上海和浙江,开展为期3个月的跟班学习。其中,绝大部分干部来自市、县。

浙江县域经济发达的原因之一,在于全省范围推广省管县模式,这使得县级层面拥有比其他地方更多的财权与事权,从而调动了县域发展的积极性。今年年初,湖北省提出,启动扩权赋能强县改革,推行“县直报省、省直达县”,下放行政权力120余项,县市区获得更大发展自主权。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之前,湖北就出台了一条相当引人注目的政策,即“今后新进入全国百强的县(市),党委书记符合提拔任职条件的,优先提拔担任市州领导班子成员并兼任县(市)党委书记”。

三百战略提升进位

根据《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县域经济在湖北的发展形成了三个梯队,湖北称之为“三百战略”,即“百强进位”、“百强冲刺”、“百强储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此次位次上升7个县市,均属于“百强进位”梯队,他们的目标就是提升位次、冲击千亿;新进的天门市属于“百强冲刺”梯队,目标就是缩小差距、挺进百强。

产业是县城建设发展的根基,此次湖北入围百强县的8个县市,无一例外都是该省立足产业发展经济的县域龙头典范,并且抓住了湖北实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依托武汉、襄阳、宜昌三大都市圈,找准自身的定位,提升发展能级。

去年,武汉GDP达到1.77万亿元,湖北欲打造的中西部非省会龙头城市襄阳、宜昌的GDP均突破5000亿元,填补了湖北市州GDP五千亿级的空白。而三者GDP合计超过2.77万亿元,占全省的55%。

马承恩表示,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过去单一产业结构、常住人口、相对独立运行的城市经济之间的关系,逐步转变为产业链、快速流动的人口、高效互动的城市群经济之间的关系。此外,以往产业组织协作更多表现为“产业转移”“产业承接”等,如今则更多体现为协同生产、协同服务的链式协同集群。

以汉川市为例,过去5年,汉川市以10.6%的GDP增速位居榜首,是湖北8个入围百强县市中唯一一个增速高于10%的县市。汉川市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的先行区、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引领区”等为发展定位,推进工业经济五年倍增、城乡品质提升三年行动等计划。

“生产基地在天门、研发在武汉”,天门市打造半小时交通圈,并以纺织服装、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电子信息“4+1”现代产业体系为依托,主动对接武汉都市圈内新兴产业,实现了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而枣阳是襄阳市域副中心城市、“襄十随神”城市群协同发展引擎城市,在工业上重点培育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精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基础向高级化迈进。

如何弯道超车

今年5月,《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发布,县城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随着城镇化将从快速发展后期逐步转入平台发展期,位于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内的县城容易接受大城市辐射带动,人口集聚能力强,是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的重要空间,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湖北的野心也不小。按照规划,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过500亿元的县(市、区)增加到25个、过千亿元的县(市、区)增加到6个;全国百强县数量中部领先、位次前移,实现五十强县零突破。

目标明确,任重道远。从湖北县域GDP十强来看,尚没有地区可以进入“千亿俱乐部”,仙桃GDP已超900亿元,还差临门一脚,宜都和潜江迈入800亿元。

从全省范围来看,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忠家指出,湖北省县域之间仍存在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十年前的2.4缩小至2.2,但统筹城乡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有学者将全国43个千亿县成功的“秘诀”总结为两种:一是以资源、区位优势“搭便车”;二是因地制宜“特色化”。

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沈体雁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千亿县市显示出一些共同特征,比如背靠城市群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有较高的经济密度、往往是人口大县市、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平台做支撑、与营商环境具有正相关关系。

目前,湖北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链不完善的普遍性问题。“湖北的百强县可以依托武汉、襄阳、宜昌等,创立百强县市和都市圈、城市群相互支撑融合发展的格局。” 沈体雁表示,同时锁定一两个赛道,争取形成国家级的甚至全球性的竞争力,打造万亿体量以上的创新集群。

张忠家则建议,湖北强县工程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产业振兴。要抓住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机遇,精准承接转移产业、推进区域产业协作、对接市场需求。紧扣县域资源禀赋,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加大县域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标签: 强县工程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