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推动“1+29”公共安全体系规划

2022-01-20 09:17:06

本报讯(黄洁璐王烨) 2021年,我市全面启动市域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记者昨天了解到,自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安委办紧紧围绕将“1+29”公共安全体系规划细化、实化、具体化,推进市域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市安委办以公共安全体系“1+29”规划为纲领,在更高层次推动安全发展。同时,将市域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与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发展城市创建等重点工作结合,坚持在产业转型升级、园区发展规划、重大项目招引、污染防治攻坚、老城区改造等工作中引入安全元素,从源头上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同时,突出制度建设,把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并常态化开展督查,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切实保障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在“1+29”规划的细化、实化上,市安委办通过板块、条线联动,夯实全市安全基础。

一方面,在板块上开展先行先试。在新北区开展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试点的基础上,鼓励各辖市区结合区域特点开展先行先试。目前,新北区区域风险评估试点、天宁区企业安全风险管控试点、钟楼区产业园区专业市场安全运营管理试点,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常州经开区基层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试点也已全面启动。

另一方面,瞄准各行业领域公共安全体系推进中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攻坚克难。针对金坛地下盐穴储气库安全监管、LNG等燃气设施安全监管、建筑施工领域非受监项目、流动加油车等涉及部门多、监管职责不明确的问题,出台相应制度规范;完成瓶装燃气“一充一险”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制订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管理标准化创建考评标准、公共安全体验馆建设指导标准等基础性规范,有效破解了一大批监管薄弱环节、重大安全风险、历史遗留难题。

“1+29”规划通过了6类26项工程(工作)的具体化。目前,已有部分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安全风险防控工程有成效。健全安全风险排查评估和前置处置工作机制,提升工业企业风险管控能力,推广使用常州市风险辨识管控系统和“常安码”,3万多家工业企业自主排查较大风险8万余条。

隐患排查治理工程有突破。出台《小型液化天然气气化站技术规程》地方标准,整合瓶装液化气企业成立常州市液化气有限公司,在19个小区开展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和充电设施建设管理试点工作。

城市安全强基工程有亮点。编制《城市风险评估报告》《城市风险白皮书》,溧阳、武进已通过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的现场核查。全面开展“危污乱散低”出清提升行动,目前排查整改“危污乱散低”企业2217家。

社会安全保障工程有进展。以“一心两智”工程为切入点,聚合“政务云”“警务云”等相关数据服务,健全市域社会治理数据汇聚共享、联动指挥、协同处置等工作机制。

应急能力提升工程有深化。武进区整合镇级安委会、消安委、减灾委、应急委等职能,积极推动镇(街道)构建“五有”基层应急救援体系。

全民安全教育工程有提升。“百团进百万企业千万员工”和安全宣传“五进”活动覆盖22万余人。武进区全面推广试用中小学校安全教育系列读本,走在全省前列。

(文章来源:常州日报)

标签: 公共安全 体系 1+29 规划 黄洁 王烨 全面 党代会 本报讯 细化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