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住建部在16个城市开展首批“新城建”试点,成都是其中一个。
记者从成都市住建局了解到,作为首批试点城市,成都市高度重视新城建工作,抢抓“城市体检”和“新城建”双试点机遇、开展双试点统筹,依托已有的城市体检工作机制,成立由市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市城市体检和新城建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市住建局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两项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在试点开展的一年里,越来越多可观可感的新城建项目正在成都加速落地。
近日,住建部发布了第一批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成都市“建筑工程结构BIM设计数字化云平台(EasyBIM-S)在天府新区独角兽岛启动区项目的应用”等11项典型案例入选。这些入选案例,均是成都在“新城建”领域的探索应用。
独角兽岛启动区建设的背后
有“BIM设计数字化云平台”加持
坐落于成都天府新区的“独角兽岛”,是以独角兽企业孵化和培育为主体的产业载体。
2021年12月,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的建筑工程结构BIM设计数字化云平台(EasyBIM-S)在天府新区独角兽岛启动区项目的应用,成功入选住建部第一批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中。
什么是“BIM”? BIM是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建立的三维建筑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其作用是通过BIM实现建筑全周期、全时空 、全要素、全过程管理。
以成都独角兽岛启动区项目为例,该项目采用EasyBIM-S及其他数字化技术,高效率高标准地完成结构施工图设计,整体提高了建造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减少了对人力资源的依赖,同时更提升了建筑的性能和可靠性。
“更可贵的是,这一平台立足自主研发,可以摆脱对CAD、Revit等国外设计软件的依赖”,西南院该项目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这一平台独立提供“建模-计算-出图-审查”全流程正向设计服务,实现了设计数据完整向下游传递。通过设计源头驱动,实现智能建造全产业的数据融合,探索智能建造安全地、可控地、真正地落地应用。
这是成都市智能建造发展工作创新性的代表之一,同时也是成都市“新城建”试点工作中,一个典型的应用实践。而事实上,成都推进“新城建”工作的过程中,一系列的应用正在落地。
城市越来越智慧
这些“新城建”任务,迎来新进展
具体而言,“新城建”包含“1个基础平台+5个应用场景”,共6项建设任务。
据成都市住建局分管新城建工作的负责同志介绍,作为首批新城建试点城市,成都市按照“结合实际、分步实施、必选+自选”的原则,确定了先期推进2项必选任务和3项自选任务,以及1项自选任务拟在“十四五”中期推进。
2项必选任务,是“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3项自选任务,是“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协同发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简称”双智“)、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拟在“十四五”中期推进的自选任务,则是“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
任务进展如何了?
据该负责同志介绍,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已完成实施方案编制、技术方案深化和标准建设调研,初步完成整体架构及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建成覆盖全市14335平方公里的白模、覆盖主要城区420平方公里的实景三维模型;在成华区、高新区、天府新区、东部新区启动试点,项目进展迅速。
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初步完成整体架构及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并已完成体检信息平台一期建设,在城市管理、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等11项重点领域梳理形成38个跨部门“一件事”高效处置应用场景;确定了在天府新区、高新区、东部新区、成华区、郫都区、青白江区、彭州市等7个区(市)县先行试点,后期全面推广。
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方面,通过借鉴先发城市经验、结合成都实际,积极推进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目前已初步完成BIM技术应用管理平台需求方案编制和基本功能设计,正在推进BIM应用技术规定编制工作,并同步启动建设领域资源共享平台搭建工作;现已确定在天府新区、东部新区、高新区的成都金融创新中心项目西一线跨绛溪大桥等7个项目开展BIM技术应用测试,为全面试点积累经验。
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方面,在综合试点的基础上,2021年12月1日又成功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纳入全国“双智”专项试点范畴,目前已建成包含各领域61位专家在内的专家委员,为试点工作提供坚实技术支撑;在高新区南区启动了成都版“idps”《成都市道路交通城运系统(CRTO一期)》建设工作;正积极推动成都市东西城市轴线等在)重大市政工程按城运系统(CRTO)标准纳入智慧城市道路建设范畴;持续推进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成都高新区新川科技园“2”个重点试点示范片区的建设和应用,积极推进“N”个项目车路协同建设。
此外,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任务拟于近期启动,计划构建“一个数据中心,五个子系统”的系统整体架构,将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物业服务居民小区赋能,以智慧物业政务服务、智慧物业生活服务等多场景关联运用,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物业服务,融入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实现物业智慧管理与社区智慧治理有效对接。
下一步
完善政策配套加快应用落地
试点一年,除了“建筑工程结构BIM设计数字化云平台(EasyBIM-S)在天府新区独角兽岛启动区项目的应用”等11项案例入选住建部“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第一批)”,成都在“新城建”工作中还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举例来说,成都在“制定统一的智慧工地标准”上的经验做法,就被纳入住建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进行推广;成都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也被住建部、工信部纳入了专项试点范畴;“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则被成都市委、市政府作为超大城市治理重要手段,成为“智慧蓉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什么要推进“新城建”?成都作为一个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经历了从省会城市到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变化。巨大变化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安全、交通运行、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带来了严峻挑战。
为应对这些挑战,成都市大力推动“智慧蓉城”建设,不断运用数字化、智慧化手段破解“大城市病”的难题,努力提高城市宜居性、包容性、安全性。
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为“智慧蓉城”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成为破解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学治理的重要抓手。同时,这更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明年是试点工作走深走实的重要一年”,成都市住建局分管新城建工作的负责同志表示,在2022年的新城建试点工作中,成都市在进一步推动试点任务应用落地的基础上,还将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推动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鼓励成都市国有平台公司和市场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建设运营和商业化应用,以充分释放城市发展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面向未来,下一步,成都市将继续把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整体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围绕实现超大城市敏捷、科学治理,推动试点成效叠加整合。
该负责人表示,“新城建”将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驱动,构建表达和管理城市的三维空间,奠定数字孪生城市基础底座,丰富数字孪生城市数据基础,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推动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用新城建新动能创建城市未来发展新优势。
(文章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