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内源污染削减技术集成应用成效

2021-12-09 08:59:32

水专项针对白洋淀内源污染问题,在开展白洋淀底泥及污染物、芦苇及围堤围埝空间分布调查的基础上,研究污染底泥、芦苇与围堤围埝对淀区水质、水动力的影响,开展白洋淀精准生态清淤、芦苇平衡收割、围堤围埝清除与底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形成白洋淀内源污染削减与水动力提升成套技术。

课题开展了全淀区底泥及污染物调查,划定生态清淤示范工程的试点区位置及规模,工程位置最终确定为南刘庄地区和采蒲台地区,面积共1.71平方公里。工程示范承担单位为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依托工程为白洋淀内源污染治理试点项目。项目创新采用了基于浅剖仪的清淤范围与清淤深度快速识别技术,可快速确定工程所需的清淤层厚度。以“精准清淤—同步减容—生态转运”为一体化目标,集成针对不同类型淀区底泥的精准生态清淤关键技术,研发“淤泥浓缩—固化—脱水集成化清淤船”。针对生态清淤脱水底泥污染类型复杂,堆存难度大,生态循环利用不足等问题,提出底泥制备免烧建材技术方案。工程共清除污染污泥约25万立方米,削减有机质1万吨、氨氮18.3吨、总氮725吨、总磷291吨。围堤围埝清除示范工程共计拆除土方23.06万立方米,拆除后堤埝土方全部用于坑塘修复等景观生态工程。围堤围埝清除示范工程实施前后水质监测数据对比发现,项目实施后较实施前(2019年)水质标准有较明显的提升。除此之外,工程还相应增加淀区行洪量,南刘庄试点区可增加白洋淀蓄水容积14万立方米,采蒲台试点区可增加白洋淀蓄水容积11.11万立方米,一定程度上增强淀区防洪能力。第三方监测数据显示,工程区域下游断面监测点位(南刘庄府河下游监测点、南刘庄试点区下游监测点、采蒲台北侧外围监测点、采蒲台东侧外围监测点、采蒲台南侧外围监测点)的主要水质指标在项目实施完成后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均稳定在Ⅲ类~Ⅳ类之间。

课题依托安新县“芦苇、水草平衡收割及综合利用项目”和雄县“芦苇试验性平衡收割项目”进行了芦苇资源化利用工程示范,示范工程承担单位为河北大学。工程示范效果形成了“2020年雄县芦苇平衡收割实施方案”,顺利完成了雄县淀区芦苇平衡收割工作,第三方监测数据表明化学需氧量削减量达19.6%,总氮削减量达24.3%,总磷削减量达20.7%,证明芦苇收割促进了淀区功能恢复和水质净化提升,形成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弘之木、雄安金晟等公司出售的芦苇基产品经审计新增产值为1520万元,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个示范工程对芦苇管护技术进行了示范,收割方案得到政府的采用,实现了芦苇生态管护及高值化资源利用,对白洋淀全域芦苇的收割及利用具有指导作用,其研发的高值化技术亦可为此类湿地芦苇治理提供技术参考,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成套技术研究成果在示范工程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从理论方法、原则理念、实施工艺及监测评估等方面对示范工程开展全流程、多方位的技术支持,为示范工程的实施指明方向,降低了示范工程的工程投资,为淀区大范围的内源污染治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标签: 白洋淀 内源 削减 技术 底泥 芦苇 围堤 淀区 动力 空间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