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月跑出多只翻倍牛股 汽车零部件板块为何四季度狂飙突进?

2021-11-24 22:28:52

压制因素消退后,汽车零部件板块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

21世纪资本研究院研究员孙煜、卢陶然北京报道

临近2021年年末,A股又演绎出了新一轮结构性行情。本次登台“唱主角”的,是“汽车零部件”这张新面孔。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汽车零部件指数的整体涨幅不过0.47%。但进入四季度后,零部件指数开启狂飙模式。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该指数已累计上涨23.26%,涨幅甚至超过风电、光伏等热门新能源板块。

汽车零部件,和同样半路杀出的元宇宙,一起成为四季度A股最“牛”的结构性行情。据网民统计,10月以来的多数交易日,市场上均能涌现涨停的汽车零部件公司……

这波看似突如其来的汽车零部件“疯牛”行情背后,到底是资金的炒作,还是产业逻辑的兑现?

预期拐点

今年前三季度,汽车零部件一度受到了多重利空因素压制。

在最根本的汽车产销上,受全球芯片短缺的影响,今年汽车行业产销承压,渠道库存持续走低,2021年1-8月行业总渠道库存下降了87.8万辆。

另一方面,今年年初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和海运价格出现暴涨。大量使用钢、铝、塑料粒子等原材料的零部件企业和出口收入占比较高的零部件企业,都因此面临成本上行、利润下行压力。

汽车零部件板块“量利双杀”形势,在今年三季度演绎到了极致。当季,由于东南亚国家疫情暴发以及国内疫情波及零部件产业链,汽车经销商库存系数和主机厂库存系数降至了近三年底部。与此同时,钢、铝等主要原材料的价格也在9月攀上了阶段性高峰。

层层利空之下,汽车零部件指数今年前三季度几乎在原地踏步,年初至9月底涨幅仅为0.47%。

进入四季度,压制汽车零部件板块的利空因素,开始出现消退信号。

据媒体报道,随着疫情得到控制,马来西亚晶圆厂设备供应商 9 月末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已从8月末的51%恢复至89%,汽车行业“缺芯”局面有所缓解。同时在成本端,原材料价格、海运费等也已于四季度高位企稳甚至部分回落。

10月份,中国乘用车批发销量短期回升,数据较9月增长了14.6%,达200.7万辆。当月,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销量均呈现环比回升态势。

汽车销量转暖,也从侧面验证了行业“缺芯”有所缓解。10月以来,多家券商均在研报中表示,随着汽车下游景气度的恢复,汽车行业会再次进入补库周期。

在“主动加库存”阶段,整车企业对零部件的需求量将会增长。叠加成本端原材料及海运价格回落,零部件板块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

基本面反转预期出现后,汽车零部件行情随即在10月爆发。

主线逻辑

虽然板块四季度出现普涨,但多名机构投研人士均向21世纪资本研究院感叹,本轮汽车零部件行情有着不低的参与难度:行情起势很快、板块细分行业多、小市值“妖票”频现……

行情虽然纷乱,但主线并非无迹可寻。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自主崛起属性的零部件细分龙头,是资金着力发掘的主要对象。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外资/合资品牌车厂往往绑定外资零部件厂商,国产零部件只能瓜分国产汽车配件市场。随着电动化时代汽车厂商格局重塑,这一行业固有模式将被打破。

在此逻辑下,具备国产替代能力或进击全球供应链竞争力的公司,其价值有望重估。例如,近期板块涨幅居前的欣锐科技(300745.SZ)和菱电电控(688667.SH)即属此列。

欣锐科技(300745.SZ)是车载碳化硅高压电控龙头。车载电源是新能源汽车必不可少的核心零部件,欣锐科技全系产品采用碳化硅功率器件,在行业内有着较高的技术壁垒。目前,欣锐产品已累计配套超过100万辆新能源汽车,覆盖了所有主流新能源汽车厂商。2021年前三季度,欣锐科技营收同比增长186.62%,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09.88%。

菱电电控则是主营发动机管理系统(EMS)的国内自主电控领军厂商。在主营业务领域,菱电已经打破行业技术垄断,实现了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的国产化。今年前三季度,菱电电控营收同比增长16.6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7.12%。

民生证券近日指出,智能电动车渗透率快速提升正在开启中国汽车产业新一轮朱格拉周期。在智能化的后半场,产业有望在未来10年造就新一批全球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

除了自主崛起属性的零部件龙头,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在未来的汽车零部件行情中,特斯拉产业链也值得重点关注。虽然这一系列标的由于过去早早被资金发掘,本轮的涨幅未能居于前列。但从业绩的角度来看,特斯拉产业链标的的确定性相对较强。

电动化、智能化变革起速,新能源车加速渗透,是驱动汽车行业增长的主要动能。在国内外各个新能源车企中,特斯拉是目前市值最大、确定性最高的品牌。

今年三季度,特斯拉电动车产量及交付量创季度新高,带动non-GAAP净利润同比增长139%。相应地,拓普集团(601689.SH)、新泉股份(603179.SH)、旭升股份(603305.SH)、隆盛科技(300680.SZ)等产业链核心标的,业绩也均显著受益于特斯拉汽车放量,实现了高速增长。

例如,为特斯拉供货副车架、控制臂等部件的拓普集团,三季度单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94亿元,同比增长71.3%,环比增长37.6%,超出市场预期。

机构普遍预计,未来特斯拉产量及交付量有望不断攀升。华西证券指出,特斯拉汽车销量的加速增长,“将驱动产业链公司的业绩增长曲线变得更为陡峭”。

估值优势

除了基本面的因素之外,汽车零部件四季度崛起的原因之一或还在于其估值优势。

提及10月底开始席卷全市场的汽车零部件板块行情,一名私募投资经理向21世纪资本研究院打趣道,“其实就是新能源核心标的炒不动了,炒边缘”……

在现阶段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以宁德时代(300750.SZ)为代表的“核心”标的们,大多集中在动力电池板块。如果从估值的角度审视,前述基金经理的看法不无道理。

以主要涵盖了动力电池以及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等电池材料标的的动力电池指数为例,在今年9月结束时,该指数的市盈率-TTM为114.78,已超出指数五年期市盈率-TTM中位数110.23(对应50%分位点)。

进入10月后,在提价预期牵引下,动力电池霸主宁德时代股价快速上涨,在一个月内市值飙升20%,带动动力电池指数市盈率继续攀升。

数据显示,动力电池指数的市盈率-TTM,一度在10月下旬达到124.96(22日)的高点,逼近指数5年期的“危险值”(128.96,对应80%分位点)。至10月底汽车零部件行情启动时,动力电池指数的市盈率-TTM依然达到112.26。

偏贵的不仅是动力电池,在今年三季度结束时,A股整车板块的市盈率也相对偏高。数据显示,新能源整车指数9月30日的市盈率-TTM为43.77,接近指数5年期的“危险值”(46.59)。10月底(29日)时,该指数的市盈率-TTM更是抬升至52.87。

动力电池和整车相关标的市盈率维持高位,二者的上游——锂矿行业,则自9月中旬以来一直跟随周期板块“跌跌不休”。数据显示,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锂矿指数在短短十几个交易日内下跌了超20%。

因此,对于四季度需要冲刺全年业绩的机构们来说,无论是估值偏贵的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整车,还是跌势未止、刚刚涨过一轮的上游资源品,在10月这个节点都不具备足够的向上空间。

相比而言,汽车零部件,无疑成为新能源大旗指引下汽车行业的“价值洼地”。数据显示,汽车零部件指数在9月30日时的板块市盈率-TTM为28.81,既低于指数五年期市盈率-TTM的中位数(30.57),也远低于同时期的动力电池和整车板块市盈率。

中金公司也在10月中旬指出,零部件板块2021年的估值相对滞涨。年初至今,乘用车板块市值涨幅达到17.3%,零部件板块市值涨幅仅为4.1%。在剔除华域汽车(600741.SH)、福耀玻璃(600660.SH)、潍柴动力(000338.SH/2338.HK)等市值较大的标的后,零部件板块市值涨幅为6.1%,依然跑输乘用车板块11.2%。

机构助推

在基本面反转和估值优势的共振之下,汽车零部件成为了市场资金的共同选择。

21世纪资本研究院梳理发现,机构依然是本轮行情的主力玩家。

在板块普涨行情尚未到来的第二季度,机构们已经提前“开枪”,买出了翻倍牛股。数据显示,7月1日至9月30日,恒帅股份(300969.SZ)股价上涨129.37%,涨幅在汽车零部件板块排名第二,仅次于富临精工(300432.SZ,涨幅193.81%)。

不过,和进军锂电的富临精工不同,恒帅股份是纯正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公司,主要从事车用微电机及以微电机为核心组件的汽车清洗泵、清洗系统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对比恒帅股份半年报和三季报可以发现,机构几乎在三季度“一拥而上”。半年报中,恒帅股份的第四至第十大股东还都是自然人;及至三季报,上述角色悉数换成了基金产品。

当季,交银施罗德新成长混合增持103.26万股,以1.29%的持股比例成为公司第四大股东。在其身后,是增持100万股的百亿私募上海睿扬投资旗下产品睿扬新兴成长、增持74.87万股的鹏华新兴成长混合、增持72.94万股的交银施罗德精选混合、增持58.67万股的易方达丰华债券、增持48.38万股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208组合、增持46万股的深圳鑫然投资旗下产品鑫然1号。

8月至9月,恒帅股份曾因换手率及涨跌幅原因,四次登上龙虎榜。据统计,期间机构14次现身前五大买入席位,占比高达70%(合计20个前五大买入席位)。

类似的剧情,也发生在沪光股份(605333.SH)身上。在汽车零部件板块集体高潮的11月,主营汽车线束的沪光股份一度走出七连板,是整个板块乃至A股当时的情绪龙头。

在沪光股份连板初期,机构席位扎堆现身交易龙虎榜。数据显示,11月9日至10日,沪光股份前五大买入席位中有四席归属机构,合计买入额达8069.5万元,占前五大买席累计买入金额的82.68%。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标签: 汽车零部件 狂飙 翻倍 板块 牛股 指数 压制 研究院 孙煜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