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更新换代7次!每次增产超10%!农作物育种“加速器”就在这

2021-11-13 16:28:48

今天的《中国粮仓》来到了海南三亚,作为收官之地,这里不仅有丰收的场景,更有定制的种子。独特的光热条件使海南三亚已经成为全国种业的创新高地。

跟随中国粮仓的脚步,我们见证了黑龙江、吉林、山东等地的丰收,今天央视财经记者来到海南三亚南繁科技城的实验室,这里是“定制种子的孕育舱”,存放了不同作物的种子,有来自四川的水稻、黑龙江的大豆、吉林的玉米等近50种。

这些种子会被捐赠给实验室进行育种,种子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保存,可以看到柜子上有特定的温度和湿度显示。

科研团队正在对水稻进行“表情”的研究,在科研人员的眼里,种子不仅有高矮胖瘦,也有喜怒哀乐。同样是水稻种子,有的是黑色,有的是黄色;除了颜色不同,体型也不一样,有的圆润一些,有的细长一点。

除了外在有所差异,基因也有所不同。从田里带回两株不同的水稻秧苗,面对同样的风力它们的弯曲度有所不同,这就是基因赋予它们的抗倒伏能力。决定表情不同的,除了有土壤、光照、湿度等因素影响,更重要的是先天的遗传性。

为了系统了解种子的特性,央视财经记者观察了专业人员的研究。工作人员正在一个板子上进行播种,种子已经长出了小芽。据了解,这个板子不受季节、环境的制约,365天都可以进行研究。在这样的一块小板子培育的秧苗相当于一亩地的种子数量。

在小苗培育出来以后,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检测,就是在苗心取一点点叶片,把叶片中的DNA分离出来,随后要经过一系列的测序和分析,这样的测试工作就是在破解植物的生长密码。比如一株水稻的高矮、籽粒大小等都由相应的基因决定,通过找到这些水稻的基因,就可以组成水稻基因的大数据库,有耐碱、耐寒等基因。接下来就可以根据需求,把相关的水稻基因组合在一起,培育出满足不同需要的种子,甚至可以针对不同人群量身定制。

比如对控制水稻淀粉合成的基因进行改造后,就会产生新的品种,而糖尿病人吃了这样的大米,既能有饱腹感,对血糖的影响也比较平缓稳定,而且还很高产。未来随着基因库数据的不断丰富,育种也更加精准高效。现在很多经过定制的种子已经在海南乃至全国各地生根发芽。

央视财经记者来到三亚的田间地头,当地有一块功勋实验田,半个月前测产,这里刚刚完成了双季亩产三千斤的目标。

南繁的农民躬耕田野,心怀天下。在南繁基地,中午人最多的是水稻田,中午是水稻花开得最好的时候,所以杂交授粉就得现在进行,顶着烈日工作是他们的日常。

邻居地正在进行热带大豆的选育。今年上半年,这里从一千多份材料中筛选出了4份高产的品种,平均亩产达500斤,远超国内平均亩产270斤的水平。这里现在正在种植第二季,如果成功,将会进入东南亚国家推广种植,减少我国对美洲进口大豆的依赖。

仓禀实,天下安,中国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全国秋粮收获进入尾声时,新一季粮食生产的大幕在海南拉开,走在希望的田野,听着机械的轰鸣,谁都会由衷地感叹一声:中国人的粮仓,了不起!

每到冬季,候鸟南迁,海南成为首选栖息之地,今天我们聚焦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像候鸟一样,每年冬季他们都会出现在三亚的田间地头,孕育新的种子。

每年10月底,65岁的育种家华泽田就会从辽宁来到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到今年,这已经是第36个年头了。他脚下约80亩的稻田,就是南繁的育种核心区之一,这次,他的团队将对上千份水稻试验材料进行记录,育种。

在南繁基地,独特的光热条件可以让一个品种的育种周期缩短三分之一到一半。如今全国有700多家科研生产单位与高等院校活跃在南繁基地,全国近70%的农作物新品种都经过南繁培育。作为早期南繁的育种人,华泽田见证了南繁的蜕变。

每年都有一半时间远离家乡,如今海南早已变成他的另一个家。对华泽田来说,育种是一份事业,也是一份责任,更是他的热爱所在。

通过几代南繁人的坚守,育种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南繁硅谷”雏形初现。如今的华泽田除了专注育种,还将更多精力放在人才培养上,他希望他的学生双脚踩在泥土中,论文写在大地上。

南繁育种人工作生活状态体现的只是南繁硅谷的一个侧面,那么,南繁是经过怎样的历史蜕变发展成今天这样的产业格局的呢,请听海南省副省长刘平治一一道来。

眼下正是海南晚稻的收获期,全省176万亩晚稻已经收获八成。

海南省副省长刘平治:来到我们海南,不仅有丰收的景象,金灿灿的稻谷正在收获,同时,还可以看到插秧、播撒种子的场面。

在海南三亚市过岭村的稻田里,农民一边收获着金黄的水稻,一边播种着下一季的秧苗,这样的接力耕种模式已经成为海南农业的代名词。依靠独特的热带气候优势,海南成为我国农作物育种的“加速器”,我国主要农作物在海南完成了6-7次更新换代,每次品种更新后的增产幅度都在 10%以上。

海南省副省长刘平治今年袁隆平杂交水稻团队,在海口和三亚选了两块地进行高产量攻关试验。十月底结果出来了,每亩两季产量达到了3174斤,再次证明了我们水稻育种技术应当说是走在世界前列。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每年的秋冬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纷纷来到海南开展科研育种,然而60多年来,南繁育种之路走得并不平坦。

记者袁艺:在过去在南繁流传这一句话“南繁南繁,又难又烦”,到底难在哪?

海南省副省长刘平治:用地不稳定、田间水利设施基础条件还不够完善。

记者袁艺:现在怎么样了呢?

海南省副省长刘平治:现在得到了根本性改变,我们划定了26.8万亩农田用于育种。与此同时,已经建成了23.91万亩高标准农田。

南繁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田间水利设施的改造,还有不断完善的科研基础设施,人才的引进更迭。

海南省副省长刘平治:南繁硅谷,南繁是内容、硅谷是目标,新一代的种育技术是支撑。

在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来自全国的16个科研院所和机构,围绕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开展种业技术联合攻关,重点解决制约我国种业发展卡脖子的核心问题。

海南省副省长刘平治:比如抗虫害、抗除草剂这样的新品种,对于草地贪夜蛾有根本性的阻断防治的作用。另外比如说南京农业大学,研制出的高产量的大豆达到了每一亩500斤,比我们国内的大豆的平均产量每亩270斤,要高出百分之六七十。

层出不穷的新品种也需要相应的保护机制,去年12月,全国唯一一个具有“三合一”审判职能的知识产权法院落户海南,截至目前,共受理知识产权案件296件。

海南省副省长刘平治:进行种业产权方面的专项治理,使一些盗版侵权,包括假冒伪劣的种子,这些行为都得到打击。

刘平治介绍,种质资源是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的重要战略资源,利用自由贸易港政策的优势,海南正在加快建设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

海南省副省长刘平治:我们今年已经新收集了农作物的种质资源1133份,特别是在野生稻这一方面,现在已经收集了3000多份。我们准备建一个全球第一的野生稻的种质资源苗圃,把南繁建设成为中国粮仓最坚实的底座。

(文章来源:央视财经)

标签: 农作物 增产 加速器 海南 三亚 种子 中国粮仓 收官 光热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