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贷联动“蓝海”市场在哪里?这家银行想要探索7万家科创长尾企业

2021-11-09 19:29:00

商业银行试点“投贷联动”业务5年,各家银行仍在为股权、信贷如何推进落地艰辛探索。

近期,“投贷联动”因选择权贷款等创新业务备受关注。股权还是债权,哪一种是更适合当下中国新兴产业的融资模式,仍需时间检验。但毋庸置疑,大部分中小科技企业能否融到资仍是个问题。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各大商业银行推进“投贷联动”业务的逻辑已经有所分化。有的商业银行主打“选择权贷款”模式,通过银行集团内外协同实现投贷联动;有的银行则看到了科创企业融资难题的另一面,仍有不少科创领域的长尾用户未获得科创融资。

以深圳为例,深圳目前有1.87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万余家拥有专利企业、超过7万家初创科技企业。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相关人士认为,科创金融业务的“蓝海”在上述类型企业构成的长尾中。该行在公司金融发展指标下单列科创类业务,给予单独考核,推出科创金融综合服务体系。

基于这一对市场判断的不同,商业银行策略随之分化。

模式之问:投还是贷?

商业银行服务中小科技企业的“正确姿势”是什么,一直困扰着金融业界。

此前浦发硅谷银行发布《中国科创企业展望2020》,仅有18%的受访企业获得贷款及信用贷款,受访企业中仅有3%预期下一年主要融资渠道为银行贷款,大部分受访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为引入风险投资及战略投资者。

从监管到机构,给出的答案之一是“投贷联动”业务模式。但“投”的业务模式与“贷”迥异,而且市场规模偏小。根据投中数据,2020年VC/PE市场新成立基金的认缴规模共计4518亿美元,同比下滑2.80%,整体认缴规模倒退至2015年水平。由于VC/PE市场体量有限,且近年投资机构风格趋于谨慎,科创产业融资环境仍有待提高。而且受外部经济变化及宏观调控影响,投资机构在投资决策上更倾向于选择明星项目、知名项目、成熟项目。

科创企业的“供给”增长极为迅速。全国有4400万户小微企业,9500万户个体工商户,根据科技部数据,2020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27.5万家、22.3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4%,营业收入51.3万亿元,同比增长13.8%。

此外,2021年9月份,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工信部已经培育了三批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计划在3-5年内培育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中小企业“双创”带动孵化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

科创企业的增长,需要对应的融资。不过,即便是“专精特新”企业,甚至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传统的商业银行授信框架下也并非全部拿到了银行授信,更不用说巨量处于初创期的中小科技企业。从这一层面来讲,银行开展投贷联动在科创企业勃兴的潮浪中有十足的应用前景。

收益之问:难在“算大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国有银行中,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已有投贷联动方案落地,股份行中,光大、平安近期亦有相关举措推出,其他包括浦发硅谷银行、中关村银行、上海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同样关注投贷联动。

例如,去年12月,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刊文称:“金融业要围绕科创企业融资中的痛点,优化金融供给、转变风控理念,形成跨市场、全周期、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新模式。制定更符合科创企业发展规律的融资体系,形成风险投资、资本市场、银行创新型信贷等通力合作的新局面。”中行在深圳市分行率先组建了“科创金融与综合经营部”,为科创企业定制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内部创新整合公司金融、个人金融等各业务条线,外部聚合投资机构、券商投行、知识产权评估公司等专业机构力量,推出中银科创贷、创业担保贷、科创选择权贷款、科创人才卡等系列产品,全面回应科技企业初创、成长、壮大期的金融诉求。

股份行方面,2021年9月,平安银行推出的数字投行新兴产业贷认股选择权融资新模式在广州分行首次落地,有关负责人称与投资机构合作共建投行生态,聚焦硬科技赛道研究。光大银行广州分行与光大证券合作推出“银证投贷联动”,给予在上市辅导期的企业授信额度。

但国内商业银行仍未有批量化落地“投贷联动”的案例,主要难点在于“算大账”,也即银行与内外部合作机构未能建立健全的收益风险分担机制。

“深圳目前有1.87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万余家拥有专利企业,有超过7万家初创科技企业,商业银行科创金融业务的新‘蓝海’在上述类型企业构成的长尾中。”深圳中行科创金融与综合经营部负责人杨巍认为,这与风投、战投机构类似,也即“算大账”。

目前,国内主流的投贷联动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选择权”模式,该模式最为知名,商业银行在为企业提供授信支持的基础上与企业签订认股选择权协议,在约定期限内以约定的价格指定投资机构对目标企业进行投资持股,指定投资机构通常为投资功能子公司或者风险投资机构。二是“跟贷”模式,商业银行选择与自身风险偏好、信贷投向相匹配的VC或PE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建立投贷合作联盟,由商业银行为合作机构的投资企业提供授信便利。

此外还包括参投基金模式、与境外子公司合作模式;但前者在资管新规实施后,通过理财资金参投政府产业基金或创投基金的模式已大幅减少,后者更多在于信息互通和客户共享。

观察银行主要投贷联动产品或业务模式发现,商业银行不再满足于讲述点对点的“投贷联动服务某家创新企业”的案例故事,而更期待以投贷联动为基点,构建大综合金融服务框架,打造一个涵盖本行自有业务体系与VC/PE机构、政府、高新技术园区、学术科研院所等外部机构在内的科创金融服务生态体系。

杨巍认为,通过采用投贷联动模式后,银行得以借助与股权投资机构的合作机制,触达更早期的科创企业,在贷款收益-风险评估模型中引入可分享预期投资收益,让“大账”的科目更丰满,进而可激发银行支持科创产业的动力。

期限之问:多久为宜

尽管投贷联动面临模式、协同方面的诸多难题,但通过股权投资收益抵补信贷风险,最终实现银行集团的整体收益提升,仍被认为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银行要发展科创金融,要尽可能降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进而降低银行所需的风险补偿”,杨巍认为,商业银行有必要对传统的授信框架进行特定改革,重塑探索科创企业授信创新体系,提升对科创企业价值的评估能力。

深圳中行的做法是,在公司金融发展的指标下单列科创类业务,给予单独考核。去年,设立于香港的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在深圳成立5亿元规模的中银资本科创股权投资基金,中银资产与招商局资本联合发起设立深圳市中鑫招商信息技术股权投资基金,规模18亿元。今年4月,深圳中行推出“中银科创贷”,从科技视角、投资视角和大数据视角构建科创企业专属的便捷评估体系,提供契合科创企业需求的融资方案。

在信贷额度上,中银科创贷将为符合条件的优质科创企业提供最高1500万元免抵押贷款,叠加增信措施最高3000万元总额度。中银科创贷细分了从国家高新、专精特新、股权融资、纳税情况等8大场景。例如,获得专精特新认证的科创企业,可根据经营情况综合核定贷款;针对科创企业持有优质下游客户订单,可根据订单合同核定贷款;此外,人才、纳税情况、工资发放等都可以作为授信核定的加分项。

中行表示,从科技能力评价、资信情况评价和定性评价三个维度构建科技创新型企业评估工具,与智库机构合作,引入工商、司法、征信、财税、知识产权等外部数据,同时结合科创企业的生命周期特点,构建覆盖20余项一级指标、100余项二级指标的“科创企业评估模型”。

根据中行提供的数据,在投贷联动方面,截至10月末,深圳中行累计向中银投、中银资产等投资机构完成十余批次近200笔项目推荐,完成2家瞪羚科技型企业投资,项目储备超过400个,另有多个项目已进入立项阶段。此外,截至10月份,深圳中行已批复“中银科创贷”超200笔,授信总金额达12亿元,其中国高企业占比96%,大部分获得政府科技创新补贴企业,超10%企业为国家、省市级科技人才创业企业,其中获得贷款企业中纯信用放款近40%,首贷户占比74%。

“投贷联动”算大账,需要多久方能出效果?根据深圳中行测算,在开展投贷联动业务,投资收益的实现将有助于提升分行对科创企业信贷风险的消化能力,有助于分行更进一步服务更多科创客户。

需要注意的是,股权投资应放眼长远。投资项目在三年内整体年化收益率并不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企业会逐渐显示出价值。但即便如此,在不考虑经济资本占用的情况下,投资基金收益率仍远高于贷款利差。过往投贷联动“雷声大、雨点小”,其主要原因之一是银行与投资机构在项目偏好、操作流程上存在差异,分属不同金融服务赛道的机构之间沟通成本很高。深圳中行的做法是改变以往简单的项目信息传递,在推荐前增加项目分析、筛选、整理工作,给投资经理呈现一份可以直接初步判断的预尽调报告,并配合投资经理对有意向标的企业开展后续投前工作。变简单信息输出,为银行资源、渠道、能力输出,降低银行与投资机构信息不对称,对投贷联动赋能。

实际上,基于投贷联动构建科创金融服务生态,业内人士仍对此前景表示看好,但在风控体系、信用评级体系、提高投贷联动模式融资服务能力等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银行投贷联动犹如马拉松,还没到加速冲刺期,仍在蓄力待发的阶段。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标签: 新兴产业 探索 企业 市场 银行 蓝海 科创 长尾 业务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