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一天深夜,随着到站汽笛的响声,运载着乌拉圭冻肉的列车缓缓抵达成都国际铁路港。几乎同时,满载着电子配件、机械制品等货物的列车也将从这里出发,像一条“钢铁巨龙”驰往数千公里外的欧洲大陆。在接下来时间里,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人们的餐桌上,或许就会多了一道美味。而在数千公里外的外国友人,正在使用着“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工作和娱乐,享受这一份美好。
从2013年4月第一班蓉欧快铁的开行到现在,短短十年,成都青白江区从一个内陆老工业基地向国际陆港主枢纽成功转型,成为了散发着浓厚国际色彩面向泛欧泛亚的开放型港口城市。就在今年10月,生态环境部授予青白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不仅如此。近年来,青白江先后荣获四川省首批环保模范区、省级生态区、国家生态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多项殊荣,并作为全国唯一代表国企改革推进城市转型发展典型案例,入选联合国《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
依靠着强大的驱动力,青白江城市转型是如何蝶变的?它的成功密码又在哪儿?连日来,中国商报记者深入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采访,解码城市转型的青白江样本。
转型的必然性
淘汰落后产能,倒逼这座城市寻找新发展动能
如今走进成都青白江,可以看到铁路港口的繁忙,步行在城区里,随处可见加快建设“公园城市”的标语,宜居青白江正在成为幸福青白江人的真实写照。城市绿化、绿道,居民享受着这个城市带来的种种福利。
事实上,这个位于成都东北部的中心城区,1960年建区,是国家“一五”时期规划建设的西南第一个老工业区,曾因工业而辉煌半个多世纪,形成以冶金、建材、机械、化工等为主导的产业。这样一个地处内陆,因厂建区、因工兴区的老工业区,在2014年-2016年间,支撑其经济半壁江山的川化和攀成钢两大国企,不得不断腕求生:一个全面退出化工产业,一个彻底关闭了冶炼和管线加工生产线。
曾经赖以生存的产业面临淘汰,今年72岁的王鸿均是这个城市产业转型的参与者、见证者,从1975年至2010年退休,他从成都钢铁厂、攀成钢一个普通技术工人做到中高层管理者。他说,青白江老工业基地的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顺应中央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产能过剩、生产成本上升、经营困难,老旧产业必须转型,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依托成都中欧班列和成都国际铁路港建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国家大开放格局,迅速找到城市转型发展的强大动能,成功由一个老工业基地转型为泛欧泛亚港口城市。“我们还经常开玩笑说,曾经的青白江天空中两条‘巨龙’,一条黄龙、一条黑龙——川化集团硫烟囱、攀成钢黑烟囱直插云霄,如今却变成了一条条穿越亚欧大陆的‘铁龙’。这个就是最直观的变化。”王鸿均说。
转型的主动性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助推城市发展新动能强劲
事实上,一个企业转型压力很大,一个产业、一个城市的转型难度可想而知,涉及到地方政府财税、城市产业规划、产业工人安置处理等等。断腕求生存之后,城市是如何转型、如何发展的呢?
事实上青白江早已经做好了准备。紧紧围绕中央政策,青白江主动作为:2005年12月7日,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落户青白江;2013年4月26日,从成都开往波兰罗兹的首趟国际班列从青白江首发,彻底改变了成都不沿边、不靠海的现状,成为亚欧大陆桥上最重要的经济大动脉。这为该区的城市转型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令人欣喜的是,青白江区紧紧抓住了这些机遇,为城市发展不断赋能。依托中欧班列和成都国际铁路港建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国家大开放格局,迅速找到城市转型发展的强大动能,成功由一个老工业基地转型为泛欧泛亚港口城市,拥有自贸区、经开区、综保区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等多张国家级名片。”青白江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说。
2016年6月8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在成都、重庆、郑州等八城同时举行了统一品牌中欧班列发车仪式。这是一场不见硝烟的“马拉松”比赛,最终,从青白江出发的中欧班列(蓉欧快铁)最早抵达终点,较其他城市的中欧班列运行时间大约少了4天。
“近年来,成都中欧班列在融入‘一带一路’方面表现不俗,其开行量连续5年保持全国领先,已建立起以成都为主枢纽,西至欧洲、北至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国际班列线路网络和陆海货运配送体系,联接境外66个城市、境内20个城市,不仅助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也有力服务于四川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推动了成都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和青白江城市转型发展。”青白江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转型的协同性
新的发展机遇,赋予这座城市新的发展使命
事实上,青白江充分把握区域协同发展机遇为城市积势,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不久前,成都国际铁路港分别与重庆万州港、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签订合作协议,并统一班列名称为“中欧班列(成渝)”,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面向欧洲的桥头堡和欧洲投资中国西部的首选地。
为抓住这一机遇,青白江提出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成都北部中心”,协同推进大港区产业一体化发展,强化大港区各区(市)县规划对接、产业协同、路网互通、配套互用,实现大港区从“制造与贸易”简单合作向共建共享铁路港、产业互补互动转变。
在宜居青白江的打造上,近年来,青白江深入推进公园城市建设,一方面大幅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先后投入生态环保资金30多亿元,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区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同时,通过铁腕治霾,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全域增绿,不断夯实生态本底,还积极加快构建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培育新消费场景,打造一大批高能级商圈,真正推进青白江区由老工业基地向港口城市的历史转变,实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新跨越,真正实现宜居宜商宜业。青白江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未来五年,青白江区将立足“陆海联运枢纽、国际化青白江”总体定位,加快建设面向泛欧泛亚 、“一带一路”的对外交往引领区、开放产业集聚区、改革创新示范区、国际品质生活区和国际陆港主枢纽,打造现代化国际化成都北部中心。
(文章来源:中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