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环保”如何赋能绿水青山

2021-11-09 11:59:07

进入秋冬季,秸秆露天焚烧是大气环境治理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今通过垃圾、秸秆露天焚烧治理“一件事”智能发现联办联治改革,曾经“赶到现场烟雾浓浓,肇事者难觅踪影”这一整治过程中最大的“梗”得到破解,通过云监管,半径2公里范围内早期烟火报警,执法处置人员半小时即可到位。

垃圾、秸秆露天焚烧治理“一件事”智能发现联办联治是宁波生态环境数字化改革的典型个案。

“‘十四五’是我市基本建成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的关键五年。我们要主动融入数字化改革大局,加快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赋能绿水青山。”在最近召开的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应用暨数字化改革工作推进会上,市生态环境有关负责人说。

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综合监管与协同平台一期项目基本建成,形成覆盖8万余家企业的环境地图。在此基础上,我市正全力打造包括垃圾、秸秆露天焚烧治理“一件事”智能发现联办联治、环保码等在内的十多个多跨应用场景。

环境地图与全域智治

数字化改革是治理生态环境的利器。去年8月,我市投入2100多万元打造生态环境综合监管与协同平台项目(一期)。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平台打通了19个部、省、市业务系统,未来将整合生态环境质量、企业污染源等相关数据,构建数字化大气环境管理和污染源管理新体系,建成以业务管理、综合协同为核心的生态环境综合协同平台,为宁波市生态环境数字化改革打好基础,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业务支撑和决策支持。

通过打造环境地图实现现代环境治理整体智治,是省市赋予宁波的“必答题”。在此基础上,宁波正重点围绕剿灭劣Ⅴ类水巩固工程、“污水零直排区”建设2.0工程、无异味园区创建工程、美丽海湾建设工程、“无废城市”建设工程、数字化引领工程、高质量发展服务工程、生态环境问题发现整改闭环工程、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程、零碳(低碳)机关创建工程等十大标志性工程,全力构建符合宁波生态环保自身发展需要的综合监管与协同平台。与此同时,谋划一批“小切口、大牵引、快应用”场景。

“大平台+小场景”的数字化改革,将给未来生态环境治理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记者了解到,按照目标,到今年底,宁波基本建成环境质量自动监控预警体系,探索卫星遥感在生态环境问题发现领域的应用,初步搭建我市水陆空立体化智能监控网络。

到2022年底,建立健全水陆空一体化智能化监控网,卫星遥感监测应用初见成效,基本建立高效精准的生态环境问题发现查处体系。到2023年底,建成土壤、核与辐射、自然生态综合监管应用系统,建设碳中和碳达峰管理体系,探索建立碳排放监测系统和碳中和管理系统,服务碳达峰工作。

环保码与环保用电智能监控

为了让“指尖上的环保”真正赋能绿水青山,宁波各地正探索打造生态环境多跨应用场景样板,发力“一地创新、全域共享”。如今在北仑台塑园区和青峙园区,一批企业在全市率先挂上环保健康码牌。用手机扫一下这些环保码牌后,企业大气、水污染排放信息可一览无遗。

“这相当于给企业装上了环保健康码,如果企业出现轻微或潜在环境违法行为,环保码牌将变成黄色或红色,届时,政府部门将给企业输出问题清单,在督促整改的同时,企业在银行信贷等方面或将受到限制。”市生态环境北仑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北仑分局与阿里云在全国率先开启的“区块链+环保码”的创新改革。接下来,北仑首批数百家企业将陆续挂上环保健康码牌。

对政府来说,发现企业环保健康码变红码,不搞“一刀切”,但会精准“切一刀”。目前,市生态环境局北仑分局综合协同管理平台建立了3600余家企业的“一企一档”,每天对几万条数据进行智能分析,智能变色,圈定高风险违法对象。在企业出现轻微或潜在的违法违规行为时,环保码将变成黄码或红码,预警企业需要及时整改,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相关部门将提供专家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持。对于普通市民,发现附近企业变红码,也可以及时监督。

对企业来说,如果说环保码让“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那么镇海在全市率先探索的环保用电智能监控,则倒逼企业提升设备运维水平。

去年5月,镇海率先开展涉气工业企业环保设施运行状态用电在线监控系统安装,作为大气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的延伸和补充。截至今年9月底,平台显示已安装涉及热电、化工行业和机械工业等18个行业共计67家企业406台。

用电监控系统主要通过对企业环保设施运行状态24小时监控分析,分级报警。治污设备启停异常5分钟会通过短信及APP软件推送报警信息到企业负责人,15分钟内未处理会自动将企业环保设施运行异常情况上报区生态环境分局,并将信息记录存档。

人防与技防

“通过配置新装备,运用新技术、解锁新技能,提高生态环境科技监管水平,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从人防到技防的跨越式发展。”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宁波在生态科技监管上亮点频频。比如,海曙区运行无人船溯源河道污染问题;江北区利用高空瞭望系统,建立智能感知监管圈;北仑区在VOCs走航车助力下,精准查处了一批涉VOCs违法排污案件;慈溪依托无人机开展高空执法扫描;余姚市利用卫星遥感底图比对查获危废非法倾倒案件等。

这位负责人坦言,全市各地

通过创新监管方式,依托科技赋能,强化非接触式执法,快速精准破获一批典型环境违法行为。尽管如此,监管漏洞还有不少。

他举例说,不久前,根据省生态环境厅“绿剑”系列交叉执法检查的安排,杭州市对我市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交叉执法检查,共检查了65家中小企业,累计发现环境违法行为51个,其中15个移送公安部门,且多数涉及配套废气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

由于传统的执法力量有限,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多发。今年市生态环境执法大队在全市推广环保设施用电监控系统的安装建设,远程监控治污设施运行情况,延伸环保监管触角,这也能为企业自我查纠环境问题提供精准指引。

“如果这些企业安装了用电监控设施,就能很好地避免污染防治设施不正常运行的问题,也能尽可能地消除环境监管盲区。”这位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测算,一般小企业加装一套废气处理设施用电监控不超过1万元,但是如果因为废气处理设施不正常运行被处罚,至少处罚10万元,相关责任人还要被行政拘留,对于小企业来说,可以通过较少投入避免环境违法造成的更大损失。因此,只要政策法规宣传贯彻到位,企业是能理解、愿投入,也能起作用的。

(文章来源:宁波日报)

标签: 指尖上的环保 绿水青山 秸秆 治理 垃圾 智能 联办 现场 肇事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