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自主评审职称 更多“蓝领”有奔头

2021-11-09 08:59:28

不评不甘心,参评太虐心,条条框框要求多,许多人感慨评职称太难。对于民营企业、社会机构人员来说,职称申报和评定更是难上加难。

联城集团在全省民企中首批开展职称自主评审,4年试点至今,257名员工被企业自主评为中、初级职称,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发展(报道见11月6日本报头版)。民企自主评审,“蓝领”也能评职称,这是职称改革的一大进步,其经验做法值得推广。

职称评定是对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水平的认定,但是在以往,职称的评审工作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统计数据表明,民营企业创造了全国70%以上的GDP和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企业数量的重要主体,聚集在民企各领域的高端人才、企业员工评职称却“申报无门”。“用的评不上、评的用不上”,职称评定这道坎,限制了民营企业吸纳并留住更多优秀人才,也制约了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自身的发展。

职称的要义在于“与职相称”,评价与使用不能“两张皮”。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技能人才水平如何,用人企业最有发言权,也应该有权评价和激励技能人才。把评定职称的自主权交给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职称评价“指挥棒”作用,激发和释放民企员工创新创造的动力与活力。

在此之前,国家顶层设计进行破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要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推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业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对于开展自主评审的单位,政府不再审批评审结果,改为事后备案管理。202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民营企业职称工作的通知》,进一步予以明确与细化。

4年前,联城集团在湖南民企中先行一步,率先试点自主评审职称,这是对国家改革政策的积极呼应。他们在注重从实绩的角度更科学地评判技术人才、注重论文及科研成果与企业实际需要结合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基层探索,由此也促进了企业发明专利数量、技术和产品创新奖项等大幅上升。联城集团的改革试点经验说明,充分发挥企业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和主体作用,企业和员工双赢。

当然,对于民企和民企人员而言,畅通职称申报通道、试点自主评审只是第一步,如何确保民企职称“含金量”、落实职称的经济待遇、做好民企职称评审与社会评审衔接等,还有许多后续工作要继续深化,试点的最终成效还要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双检”评估,但是,改革的大方向应该坚持。

改革的一小步,往往推动社会前进一大步。40多年前,中国科学院提升陈景润为研究员,鼓舞了无数中华儿女勇攀科学高峰,献身祖国科学技术现代化。这些年,从取消外语考试“硬杠杠”,到下放评审自主权,职称评审的“放管服”改革稳步推进,每一步都回应了社会关切,其意义与作用深远。

“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坚持注重实绩、谁用谁评、重在使用的原则,有序扩大自主评审职称的领域,让快递小哥、直播网红、家政月嫂等更多社会新阶层也能评职称,更多“蓝领”有奔头,更多人才脱颖而出,这不仅关乎社会公平,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之举。

(文章来源:株洲日报)

标签: 民企 职称 蓝领 企业 甘心 条条框框 评职称 社会机构 人员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