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和湛江市是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重点城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帆深圳报道 11月5日,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指出,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以建筑面积不超过7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租金低于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租金。
其中,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和湛江市是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重点城市,要根据常住人口规模、人口流入分布、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交通等条件,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和城市建设重点片区等情况,科学布局房源,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
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是我国“十四五”住房建设的重点任务,而广东在相关工作中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2019年12月,广州、深圳作为国家试点城市,开始试点推行政策性租赁住房。今年4月,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广东省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试点工作方案》,新增了珠海、佛山、东莞三市作为省级试点城市。
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
与面向困难群体的公租房不同,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比如,新毕业、在城市工作的大学生,较多不符合公租房的收入条件,因此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出发点是为解决这部分人群的住房困难。
今年7月,国新办举行政策吹风会,住建部副部长倪虹表示,人才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城市,青年人有希望,城市才有未来,青年人有希望,国家才有未来。所以,解决青年人、新市民的住房问题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应该有内生动力去做这个事。
广东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同时也是人口净流入大省、流动人口大省,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强,这些都对住房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全国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的背景下,广东是最值得重点关注的地区之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人口总量达1.26亿人,过去十年人口增量达到2170万,人口总量和增量均居全国第一。其中,广东流动人口占比达到41.3%。在全省的几大重点城市中,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的流动人口占比更是分别高达50.2%、70.8%、76.0%、52.8%,包揽了一线、新一线城市中流动人口占比最高的前四名。
为加快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此前已制定《广东省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广东省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11月5日,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郭壮狮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在“十四五”期间,广东计划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29.7万套(间),在全国各省目标任务量中居于首位。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已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8.56万套(间),完成2021年度目标任务占比为83.5%,惠及群众超过50万人。
广深年度单列租赁住房用地占比原则上不低于10%
《实施意见》提出了六大方面的支持政策,包括土地支持政策、简化审批流程、做好资金保障、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执行民用水电气价格以及提高金融支持水平。
李宇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于广东而言,如果将国家的支持政策切实落实,将能够释放出大量的潜力,比如非居住存量房屋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不变更土地使用性质,不补缴土地价款,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办理抵押贷款等等。
同时,《实施意见》也凸显了“广东特色”,比如提出积极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等。
在土地支持政策方面,各地级以上市要在年度住宅用地供应计划中单列租赁住房用地,其中,广州和深圳市单列租赁住房用地占比原则上不低于10%;要将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与“三旧”改造、城市更新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李宇嘉表示,上世纪90年代起,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集体土地快速参与到城市化的过程中,包括城中村、村级工业园、集体土地上建设的工业园等,这些都是低成本但利用效率比较低的土地或住房。从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筹集渠道来看,广东省可以充分利用好集体土地以及工业园区。
据了解,广东已经探索出5种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方式,并均有项目落地,包括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产业园区配建、利用企事业自由用地建设、新增政府划拨土地建设、“工改租”项目。
郭壮狮表示,下一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是“十四五”住房建设的重点任务,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完善基础制度,落细落实支持政策,开展监测评价考核,发挥社会组织和资源撬动作用,引导多主体投资、多渠道供给,把“要我干”变成“我要干”,解决大城市的新市民、青年人住房突出问题。
李宇嘉则表示,通过项目的落地,让市场主体看到,在国家各种优惠政策以及地方支持下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是可以盈利的,从而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进来,这是构建长效机制的重要目标。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