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新规下 行业路径几何?

2021-11-04 20:57:51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内容涵盖互联网诊疗的医疗机构监管、人员监管、业务监管、质量安全监管、监管责任等多个方面。

业内人士表示,从此次《征求意见稿》内容细则来看,都是针对性打击行业不法行为,呵护行业健康发展,与此前一系列利好行业发展的政策一脉相承。但与此同时,二级市场反应却大相径庭,相关上市公司股价均出现大幅波动。究其原因,或许在于市场对于《征求意见稿》中关于“AI诊疗、医药分离”等部分对相关公司的影响,存在“理解偏差”。

随着近年来数字化浪潮、监管支持叠加疫情影响,互联网医疗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沃土,从而出现井喷式发展。国家卫健委最新统计结果显示,2021年上半年,新增互联网医院超过500家,截至2021年6月底,已建成互联网医院超过1600家。而这,距离乌镇诞生第一家互联网医院仅仅过去6年。本次《意见稿》的下发,也意味着行业野蛮生长、无序竞争的局面将得到遏制,从而激发出行业迈向专业化发展的更广阔空间。

AI技术≠AI诊疗实际多以辅助为主

《征求意见稿》下发之后,二级市场反应剧烈,相关上市公司股价出现大幅震荡。除了担心监管针对部分相关公司业务有所限制从而出现“天花板效应”外,部分投资人较为敏感的是关于AI接诊的部分表述。《征求意见稿》第十三条规定,“医生接诊前进行实名认证,确保由本人接诊。其他人员、人工智能软件等不得冒用、代替医生本人接诊。”

鉴于互联网医疗发展时期较短,市场一直存在“互联网医疗就是互联网AI看病”的误区。而此前在企业宣传当中有部分机构出于融资需求,曾大力对外夸耀自身的“AI技术”,加上此次《征求意见稿》的相关表述,市场出现了令人意外的反应。

实际上,目前的头部互联网医疗机构几乎不存在《征求意见稿》中提到的“AI接诊”情形。以平安健康为例,其基于平安自身的数据库研发的ASKBOB智能辅助诊疗设备,更多的是起到医生诊疗的“导航仪”作用,完全不是市场想象的医疗版“自动驾驶”。

从平安健康的实际角度来看,其AI助手仅进行资料收集、信息传递档案整理等工作,最终给出诊断意见的依然是医生。而在平安健康平台开展疾病诊断、药品处方开具、病例书写等诊疗行为的接诊医生均取得相应专业资质,并在平安健康互联网医院完成执业注册和多点备案。

至于现阶段AI技术的应用,多位一线专家医生对于人工智能在医疗学科升级、辅助诊疗中的作用极为认同,主因是AI智能工具在医疗服务中的应用有效提升了患者相关信息收集的效率,为医生开展工作提供更多的知识赋能,在分诊导诊中起到较为有效的作用,“现在甚至是很难想到哪里不需要AI”。业内人士也表示,哪怕AI围棋能轻松赢人类,在医疗如此复杂的领域,想要做到想象中的“AI自动诊疗”现阶段也完全不现实。

未雨绸缪平安健康主打“服务”而非药品

《征求意见稿》第二十一条要求,“加强药品管理,禁止统方、补方等问题的发生。医疗卫生人员的个人收入不得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相挂钩。”

从表述来看,监管对于互联网医疗机构出现“以药养医”的电商模式较为警惕。由于80年代开始兴起的药代走进医生办公室的情况历历在目,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医疗极容易陷入误区。

而实际上,早在政策出台前,平安健康等头部互联网医疗机构就已经通过战略深化,持续摆脱医药电商模式,开始发力医疗服务的提升,与保险业务形成协同效应,这也是平安集团的整体战略目标。在最近的投资者开放日上,平安健康宣布聚焦B2C支付端,提升自身医疗团队、医疗资源等专业核心优势,通过家庭会员制的模式,为用户提供更全面优质的O2O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

而对于平安健康来说,其核心业务一直是医生诊断服务而非药品销售。从其平台运营模式来看,平安健康的医生收入与药品销售并无关联,其凭借2000多人的自有医生团队位居行业真人医生规模第一。平安健康方面表示,平台的医生收入分为基本薪资和绩效薪资,绩效薪资主要从医生服务患者数量、患者满意度评价、医疗服务质量等角度进行考核,其KPI并不与药品销售关联。

另一方面,从线下医疗近年来发展的情况来看,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药代行业去利益化已近完成,在监管更为严格的线上领域,重演这一幕的可能性并不大。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平安健康等头部机构的战略深化,未来互联网医疗将更多地趋于与线下医疗的“协同融合”而非“电商”化。

行业出清监管助力驶出红海

此外,《征求意见稿》还提出了多项对于互联网医院信息技术平台的要求,包括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的机构要有专门部门管理互联网诊疗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药学服务、信息技术等业务;要求互联网诊疗过程中所产生的电子病历信息,应当与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共享,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质控;同时还对网络和平台信息安全等提出要求。

在业界看来,这些要求无疑大大提高了准入门槛,同时有利于行业加速出清,为真正提供“严肃医疗”服务的企业创造发展空间。

分析人士认为,类似平安健康这样的头部互联网医疗企业,构筑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其医疗服务。结合近期依托北大国际医院成立的平安高端健康管理中心等动向来看,平安正在将旗下的保险与医疗业务进行协同融合,打造类似美国联合健康的HMO模式,从而探索出一条国内险企的新模式。此前国泰君安证券亦认为,中国平安是国内最接近实现健康管理服务全流程应用以及与医药险产业链融合共赢的保险公司。

平安联席CEO陈心颖在平安健康投资者开放日上也指出,健康医疗的发展是平安集团的核心战略,目前健康医疗产业跟平安的主营业务保险息息相关,在集团的整体布局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而作为平安集团这一模式下的旗舰平台,平安健康承担的是链接保险用户和医疗资源。一个例子就是平安今年主推的臻享Run保险产品,其在保单中就加入了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是平安“保险+健康医疗”模式的一次试水。从数据上看,整个健康服务权益使用率达到60%以上,客户服务满意率达到96%,整体产品复购率达到了74%,在平安健康APP上的ARPU值也达到C端ARPU值的3-4倍。

可以说,险资背景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唯有不断提升自身医疗服务水平、聚合医疗服务资源,才能提升客户粘度,改善整个闭环的运作效率,从而形成正向作用。

此次《征求意见稿》的下发,从细则来看,都是针对性打击行业的不法行为,呵护行业健康发展,与此前一系列利好行业发展的政策一脉相承。有业内人士指出,本次《征求意见稿》监管细则中,并未如此前预期对“互联网诊疗的收费范围、定价等市场行为”作出要求,这不仅意味着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市场化”方向,更是将互联网医疗视为未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的重要一环。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步落地,产业生态不断优化,将激发出行业迈向专业化发展的更广阔空间。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标签: 行业 互联网医疗 新规 路径 监管 征求意见稿 互联网 细则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