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泉”“王麻子”都来阳江了

2021-10-29 12:02:58

羊城晚报记者黄婷

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这是曾经流传在中国刀剪市场的一句俗话。但如今,一南一北的老字号全都聚集在了广东阳江。

一年多前,位于阳江的广东金辉刀剪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刀剪老品牌“王麻子”的100%股权。今年10月,阳江市张小泉智能制造有限公司竣工,正式投入生产。

随着“王麻子”“张小泉”的融入,阳江五金刀剪产业实力进一步壮大。再加上阳江本地的刀剪品牌“十八子”,阳江五金刀剪产业迎来“三足鼎立”局面。据统计,2020年,阳江五金刀剪行业产值已超过550亿元,相关市场主体多达4500家。

然而,由于阳江传统五金刀剪产业发展模式根深蒂固,小而散、多而弱且依赖传统贸易,仍是当下许多阳江刀剪行业的现状。同时,原材料供应难、缺少自主品牌等难题,也是阳江五金刀剪产业高端化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一道坎。

易进难精本土企业试图破局

“1997年,当时著名的国营阳江小刀倒闭后,工厂里的技术人才都分散到了各地,这批人有的到社会上创业,有的到民营厂打工。”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积回介绍,受人才集聚、材料供应等因素影响,阳江刀剪业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生态链,很多人从事刀剪行业,但是行业“易进难精”。

对此,阳江“十八子”坚持从材料、技术和功能上不断突破,试图破局。比如,上世纪90年代,木柄刀的刀柄和刀身连接处基本都是用焊条焊接,很容易因焊接处老化导致断把。于是,“十八子”引进冲床设备,刀体刀柄生产实现连体直出,解决了刀具生产的一大痛点。

产品要更新,销售渠道也得有保证。“人家做出口,我们就做内销。当别人都去做OEM(贴牌生产)时,我们就努力建新的品牌,这就是‘十八子’的个性。”李积回说,进入21世纪,作为中国刀剪企业后起之秀的“十八子”,成为了中国刀具生产销售量排名第一的企业,首次打破全国菜刀生产企业产销值不达亿元的格局,并摘得“中国菜刀中心”的桂冠。

和“十八子”的发展道路不同,阳江金辉刀剪的品牌养成从一开始就瞄向了海外。

1989年,广东金辉刀剪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钟敏,在深圳某个进出口公司附近蹲守了一个礼拜。当时,每当有手握订单的采购经理出现,他就上前推销自家利用废弃设备生产的菜刀。看到钟敏带来的刀,很多人不相信他们公司能做出那样的好刀。每每于此,钟敏就解释:“不相信可以派个人和我到厂里看看。”凭着一股执着劲儿,钟敏的刀剪厂拿到了第一笔订单。

面对当时极其被动的销售局面,1993年,金辉刀剪开始参加广交会,慢慢接触到更多的海外客商。后来,金辉刀剪成功拿下了国际高端品牌“双立人”、“WMF”等的代工订单。

今天,在金辉刀剪的产品展厅里,为“双立人”代工的产品被放在显眼的位置。“这是一把很普通的刀,采用的钢材与国内主流材料50Cr15MoV在性能上差别不大,但人家最少要卖150元,我们只能卖四五十元。”现任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钟嘉良说,金辉刀剪厂曾一度加强推广,想要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但最终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019年底,得知北京文教器材厂拟转让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100%股权,金辉刀剪开始战略部署收购“王麻子”。经过385轮激烈竞价,金辉刀剪最终拿到了刀剪老字号“王麻子”的商标。同时,金辉刀剪给“王麻子”梳理了一个新的发展定位——百年厨刀专家。

三足鼎立高端制造再遇难题

金辉刀剪收购“王麻子”,为阳江五金刀剪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但今年以来,五金原材料成本上涨、供货周期长的问题也给阳江刀剪企业的生产带来难题。目前,阳江刀剪企业主流的钢材是30Cr13、50Cr15,主要由太钢、宝钢等国内大型钢厂供应,高端钢材则从德国和日本进口。在当前原材料价格上涨、钢铁产能紧张的背景下,大钢厂在供应刀剪采用的小钢种方面缺少动力。

其中,在阳江阳春当地多家冶炼厂被关停后,“十八子”主要从山西太原购进钢材原料。但是由于产能有限导致供货周期延长,出货期也被迫延长了四五个月。金辉刀剪生产成本也提升了15%-20%,其主要采用的钢材30Cr13从8000元/吨涨到了11000元/吨,供货产品价格不得不随之提升7%-8%。

张小泉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夏乾良表示,国内大型钢厂在特种钢材、技术性钢材的制备能力上并不弱,但由于单次采购量小、没有经济效益,大厂供货积极性差。而小厂的质控体系不严格,供应的钢材标准化程度低。

夏乾良表示,他在德国调研时,发现德国钢厂分两批供给的钢材,钢材厚度顶多差0.01毫米;但在国内,一些小型钢厂生产的不同批次钢材,厚度差别可能有0.8厘米。

行业面临的难题,也是抓紧机遇破局的风口。今年9月,刀剪第一股“张小泉”在创业板上市,募集资金大部分投向张小泉阳江刀剪智能制造中心项目建设。据夏乾良介绍,张小泉之所以融入产业集群,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撬动行业的力量,和上下游竞合,争取为整个行业带来更有利的综合条件。

“我们会考虑在阳江再成立一家刀剪五金原材料供应链管理公司,聚焦钢材、木料、塑料、包材4个方向。”在产业上游,夏乾良希望与大型钢厂合作,锁定刀剪行业所需要的钢材技术标准,联合多家企业进行集采;在产业下游,希望与国内外线下商超渠道进行谈判,逐步提高定价权。

产业谋新集群效应亟待激发

如今,“张小泉”“王麻子”两大老字号品牌齐聚阳江,上游原材料和下游品牌市场的变化有望推动阳江五金刀剪的市场主体构建全新的竞合关系,形成产业集聚新格局。

面对新局面,“张小泉”“王麻子”以及“十八子”都在进行新的战略规划,谋求更高质量的发展。“我们的智能制造中心将倒边、开刃、打毛刺三道工序集成为一道综合工序,一台设备的工作效率等于原来的3个普通工人,而一个工人就能控制6台设备,相当于原来18个工人的工作效率。”夏乾良表示。

“考虑到阳江五金刀剪行业按订单排产,品种多,单品数量不多的特点,‘张小泉’模式很难复制。”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车晓舟认为,“张小泉”采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生产线进行生产,对阳江五金刀剪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但当产品种类较多时,需要频繁更换工装夹具,生产工艺参数调整耗时费力,自动化生产线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

钟嘉良表示,品牌短期看营销手段,中期看模式,长期还是要看产品品质,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今年春节后,“王麻子”已经将新一代产品推向市场。接下来,“王麻子”将继续专注于厨刀制造,做大做强。

据悉,聚焦于长期依赖进口的高端刀具材料,阳江也组织多方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阳江“十八子”和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建了科创基地,主要解决高端马氏体不锈钢制备这一“卡脖子”类关键材料的技术难点。广东拓必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国内领头的安泰科技进行合作,共同开发了高端粉末钢(如M390)。

广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马建会认为,在阳江五金刀剪产业集群的发展中,政府要对产业链的薄弱环节进行“补链”,对企业间具有共性的难题进行突破,比如针对共性技术研发、展销渠道、产品检测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做好公共服务,才能真正地将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发挥出来。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

标签: 王麻子 张小泉 阳江 刀剪 广东 黄婷 羊城晚报 中国 市场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