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以乡村研学为主导的全域乡村旅游产业 走出一条莲子致富路

2021-10-12 13:53:01

随着国庆长假的结束,临区新宇村千亩荷塘的最佳观赏期也临尾声。不过,对于新宇村村民来说,忙碌仍要持续一段时间。清晨5点,上百名村民踩在荷塘的底泥里,背着竹篓采摘莲蓬。岸边,一个肤色黝黑的年轻人忙着将刚摘下的莲蓬搬上冷链车,运送到村里的厂房进行加工。第二天一早,新鲜清甜的莲子就会出现在生鲜电商台上。

这个黑黑的年轻人叫洪智浩,1989年出生,在美国留过学,并在银行工作多年。如今,他说自己只是一个农民,心里想的是带着新宇村的村民种好“独门”品种的果莲。

上阵父子兵

洪智浩不是新宇村人,他的家乡在建德,当地盛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里叶白莲。洪智浩的父亲洪利红对家乡特产有着特殊的情结,2014年,退休的他开始了一次“大海捞针”——他花了2年时间,前往我国盛产荷花的湖北、湖南、福建、台湾等地探寻,甚至跑到了东南亚,只为找到一种适合鲜食的莲子。

“干货莲子的同质化竞争严重,鲜食莲子是新的突破口。”然而,洪利红发现,市场上原有的鲜食莲子淀粉味较重,加上莲心苦涩,劝退了很多人,“鲜食莲子的最高形态是水果莲子,但这块果莲市场当时是空白的,没有经验可供参考。”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洪利红找到了一个荷花的野生杂交品种,这种荷花产出的莲子,连莲心都是清甜的。对这一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后,洪利红开始在全杭州寻找适合大面积种植的水乡。

巧的是,2019年,已经将黑鱼塘转型为千亩荷塘的新宇村正在为产业升级的事发愁,洪利红带着儿子来村里,双方一拍即合。同年,洪利红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了新宇村的50亩荷塘,开始种植果莲。

这是一次现代农业的大胆尝试,需要年轻人和新技术来激发出最大的活力。洪利红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就想着拉儿子洪智浩“下水”。洪智浩学的是经济,留学归国后就在银行工作,同学也都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怎么说服他脱下西装、卷起裤管下泥塘?洪利红一时也想不好。倒是洪智浩看透了老爹的心思,主动提出辞职进农村,做一个“新农人”。“我从小就是在建德农村长大的,夏天跳进池塘洗澡,冬天满山坡堆雪人、打雪仗。”洪智浩说,他骨子里就有乡村情结,“我喜欢乡村。”

2020年,洪利红正式将接力棒交到了洪智浩手里。

串“莲”成“线”

新手上路,洪智浩得从种植、保鲜的技术层面开始从零学起。“种植并不难,村里本来就有种植荷花的老师傅,他们可以教我。”他说,“难的是保鲜,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考。”

果莲摘下即食,鲜美清甜,但不宜久放。“放几小时就干了,吃起来干涩,莲心微苦。”洪智浩知道,要把果莲产业做起来,保鲜难题不攻克,都是白搭。于是,他遍阅国内外关于保鲜技术的书籍,做到了和农产品保鲜技术专家无障碍交流,终于制定出了自己的一套果莲保鲜标准。“我的保鲜设备都是根据标准定制的,已经更新了三次,都是凌晨4点和厂家技术员一起安装,就怕影响第二天的莲子保鲜。”洪智浩说,“现在,我们的果莲已经可以保鲜5天了。”

保鲜技术有了,洪智浩开始将果莲推向市场。2020年,他与生鲜电商台对接,第一次在线销售果莲,结果一炮打响,果莲成了台热销榜第二的明星产品。“一天起码发三四车货,年轻人都喜欢吃。”洪智浩说,果莲的受欢迎程度远超他的预期,上线生鲜电商台的同时,现在还在多家知名商超和连锁水果企业上架,更带动了新宇村其他农产品的销售,“线上线下两开花”。

果莲的热销,让洪智浩更有底气扩大规模。今年,洪智浩的果莲种植面积扩大至661亩,但问题随之而来。“采摘莲蓬和剥莲子都是劳动密集型的,目前还没有机器能替代人工。”于是,他想到了新宇村的村民。

说起来,洪智浩为了和村民打好交道,真挺拼的。刚到村里那会儿,他硬是凭着过人的学能力和语言天赋,在一个月内学会了村里的方言。“村民大多不说普通话,他们讲方言,我要是听不懂、不会说,就待不下去了。”他笑着说。今年5月,赶在果莲上市之前,他找到新宇村村委会,请村里帮忙发一张“招工启事”:不限年龄,只要有充足的时间剥莲蓬就行。

“招工启事”发出第二天,人就来了,而且真不少……

奶奶们的“外快”

谁都没想到,来“应聘”的足有百来人,而且是清一色的奶奶。洪智浩手一挥,全部录用。于是,每天上午8点半,“奶奶工坊”准时开工,年纪最大的奶奶81岁,最小的也有63岁,最忙的时候,百余位奶奶同时“在线”,百来双手同时翻动,一颗颗饱满的莲子不间断地落入筐中。

新宇村老龄化程度较高,户籍人口2700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有800人。“年轻人大多在临或者主城区上班,白天老人守在家里也没事做,一起剥剥莲蓬,正好给他们提供了物质和精神双重满足的地方。”新宇村党总支书记奚如良对“奶奶工坊”非常支持。

奶奶们对于“奶奶工坊”自然更加支持。“我孙子都读大四了,不用我操心,我这个人不爱看电视,又不喜欢打牌,吃完饭就没事干了。”74岁的戴红香奶奶说,“剥莲蓬大家都会的,又不用风吹日晒,还可以和大家一起谈谈天,每个月能赚3000元。你说,是不是比待在家里更开心?”

因为带动“夕阳红”就业,“奶奶工坊”登上了各大媒体,央视三农频道也走进新宇村采访了洪智浩。就在“奶奶工坊”越来越热闹的时候,村民们发现,厂子里的均年龄下降了——原来,村里的大学生也看中了“奶奶工坊”,纷纷利用暑假时间回来参与社会实践。于是,“奶奶工坊”保留了老姐妹们的家长里短之余,又多了来自孙辈的青春活力。

戴进一是新宇村人,今年21岁,在中国计量大学学金融。今年7月3日,放暑假第一天,他回家把书包一放就去找洪智浩报到。洪智浩安排他去管理工人的岗位,月工资4100元。“2019年我就干过两个月,熟门熟路了。”小戴说,他打算毕业后继续跟着洪智浩干,“我很看好这个家门口的产业。”

2020年,新宇村果莲的销售额达500万元,而成本中有一半是发给村民的工资。今年,“奶奶工坊”日均剥1吨莲子,果莲的总销售额有望突破1000万元,村民能赚到的钱更多了。

洪智浩看得还要远,为此,他请来两位发小“入伙”。“一个之前在银行工作,一个是个体老板。”洪智浩说,虽然现在他能给的待遇不如发小以前得到的高,但他们都看中了果莲产业的前景,“我打算明年把种植面积扩大到3000亩,解决更多人的返乡就业问题。”

今年9月,洪智浩跑新宇村村委会特别勤,商量的都是如何让更多村民“鼓口袋”的事。“果莲批发单价比普通莲子高2元,村民种植果莲可以直接提高收益,而且不愁销路。”他说。奚如良认同洪智浩的看法,并计划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可以考虑‘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公司提供种苗、技术、包销,村民只要负责种植。”奚如良说,“这样一来,每亩地至少能为村民增收5000元。”

果莲种植的外部效应还为新宇村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起初种果莲是为了卖莲子,没想到发展旅游这回事。但从5月到10月,我们村的荷花花期长达半年,太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了。”奚如良说,为此,今年6月,村里成立了莲语农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目前正在加快基础配套建设。未来,新宇村将打造以亲子游、乡村研学为主导的全域乡村旅游产业,并带动周边村民加入,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记者 汪玲 谢俊)

标签: 果莲批发 提高收益 种植果莲 旅游产业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