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苹果新款智能手机iPhone13的发售大受关注,不过,这款手机很快可能在巴西面临处罚,原因就是它没有附带免费的充电插头。今年三月份,巴西曾经因为类似问题向苹果发出了190万美元的罚款,苹果还曾在巴西输掉一个相关的民事诉讼,在巴西消费者保护机构看来,苹果手机不附带充电器的做法相当于变相涨价。但在苹果CEO库克以及管理团队看来,他们的做法是出于环保目的。(10月3日 央视网)
可是在不为消费者提供其他任何免费选择的情况下,直接不配发合适的充电器真的可以达到“环保”的目的吗?在笔者看来,这一做法更多的可能是以消费者权益为饵,以更好地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
众所周知,目前市面上大部分手机,都会在购买时附带适配的充电器。合适的充电器一方面可以保护手机电池;另一方面随着快充技术的更新,原装新充电器也将大大提高充电的速度,给消费者以良好的使用体验。
但是手机的快充协议几乎全部都是私有协议,即不同的快充协议之间并非完全兼容,多数手机只有用自家的充电头,才能达到最快的充电速度。也就是说如果你用a品牌的充电器去给b品牌的手机充电,那么购买时厂商告诉你的快充体验就会消失得荡然无存。甚至就是同一品牌的前后两代手机之间,也存在着非常巨大的快充体验上的差别,想要用一个充电头继续给后续机型使用无法拥有良好的使用体验。
这就促使消费者在“环保”的幌子下,购买新手机的同时不得不再附带购买一个充电器,以更好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消费者权益。
相较而言,同样是倡导环保、取消附赠充电器,小米在发布会上给出了另外一种解决方案,分别推出两种版本:不带充电器的标准版和包含充电器的套装版,定价一致,而受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这既符合减少碳排放的环保理念,又不需要以牺牲用户体验作为代价,给用户以很大的自主权利,不失为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明智之举。
当然,不可否认,电子垃圾确实是会破坏环境,充电器也是一个消耗品。但如果追根究底,想要真正推行环保政策,请不要一味地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应尽可能在自身上“下功夫”。
首先,可以使充电器的协议公开或者使其通用性提高,增加用户手中充电器的复用率。这样一来,无论是从出行携带的方便性,还是对于环境的保护上,无疑都是更好的选择。其次,为了更好地推进环保,更应该思考如何使用环保材料制造充电器,或者如何可以不用充电器或转而进一步研发太阳能充电器,而不是侵害消费者权益,不配发充电器。
“环保”更应该从自身做起,而非打着看似“高大上”的环保幌子,实际以侵害消费者权益以满足自身利益。
(王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