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通信兵陈列馆,一种恍如隔世之感悄然袭来。刹那间,好像回到了我军通信历史的昨天,枪炮轰鸣声犹在耳畔;又好像迈入了我军通信事业的今天,强军征程始终光辉永驻。
陈列馆中,一张黑白照片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照片里,建于山坡上的院落微微有些破败,颇大的石窑洞周围堆砌的是几块大小不一,却摆放井然的石板。野生的杂草沿着静静伫立的巨大石块盘缠而上,仿佛依稀可见几朵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其间,为眼前略带尘意的景象平添了几分生趣。记者了解到,原来,这张照片拍下的建筑就是军委三局在延安筹建的通信材料厂。古老的镜头,抓住了我们不曾经历的瞬间;这张泛黄的老照片,也让记者回忆起了逝去的如烟往事。
连同思绪万千,时钟的指针似乎已经被拨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随着战争的发展,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对解放区的经济封锁日趋严密,采购运输的困难也日益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军委三局和各战略区逐渐创造了一定的修造条件,自力更生地自修、自制的通信器材也就逐渐成为八路军和新四军通信装备器材的主要来源。
据通信兵陈列馆讲解员介绍,1938年春,军委三局开始筹建通信材料厂。同年6月,通信材料厂正式恢复成立。建厂初期,通信材料厂仅有小型车床、刨床、钻床和砂轮各一台,而这还是工程师徐诚志(后改名朱一之)个人捐赠的。通信材料厂最初设有制造间、装配间,全厂20余人,主要制造无线电元件和装配小型电台。缺少技术资料,就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搜集,通过试验不断探索;缺少原材料,就积极寻找代用品。
经过艰苦勤奋的工作,通信材料厂相继制成可变电容器、可变电阻、波段开关、电键等各种元器件;还因陋就简地使用陕北的杜梨木作旋钮,用手工绕制高频阻流圈,用飞机残骸铝皮作机器面板和底板。根据敌后游击战争的需要,还先后装配了大量的小型电台、电池、手摇发电机、电话单机与总机,元器件自给率到年底达到了40%,同时还完成了驻延安的中央和军委总部所有通信设备的技术维修任务。
1940年7月,在通信材料厂恢复建厂两周年之际,军委三局举办了第一届自制通信器材展览会,陈列了自制电台和各种通信产品与元器件,受到各级领导的赞扬。
7月7日,毛泽东主席为通信材料厂题词:“发展创造力,任何困难可以克服,通讯材料的自制就是证明。”朱德总司令亦题词:“努力进行交通战,建设自己的交通,破坏敌人的交通。”这都使广大通信官兵和职工受到很大教育和鼓舞。
时光荏苒,过去曾在抗战烽火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通信材料厂已不见踪影,后人只能从老照片中依稀窥见其当年的飒爽英姿,想象着一道道红色电波从自制的通信设备中跃然而出。在我国通信产业昂首前进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不畏强敌、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不朽功勋,时至今日依旧熠熠生辉。我国通信产业发展史中所展现的红色精神,也必将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与发扬。
标签: 红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