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模式将给提升市场流动性带来很大助力

2021-04-26 15:33:50

全球最大碳排放交易市场即将揭开面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刘杰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目前全国碳市场系统已基本建设完成,上海承建的交易系统和湖北承建的注册登记系统正抓紧全面对接联调测试,将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于6月底前正式开锣,形成首单交易。

刘杰介绍,全国碳市场建设采用“双城”模式,即上海负责交易系统建设,湖北武汉负责登记结算系统建设。“将逐步推出碳金融衍生品,如碳远期、碳期货等金融产品交易,推进形成多层次碳市场。”刘杰透露,下一步将探索引入金融机构入市进行交易,未来八大行业控排企业约8000至10000家,再加上投资者的引入,将给提升市场流动性带来很大助力。

今年2月1日,生态环境部颁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将碳交易范围由此前的8个试点地区推向全国。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第一个履约周期自今年初正式启动,首个履约周期到2021年12月31日截止,涉及2225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

东北证券表示,“重点排放单位”覆盖面未来将自发电行业扩展至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石化、造纸、航空等行业。与各个地区分散试点的状态不同,全国碳市场无疑更具系统性和统一性。

全国碳市场总体架构逐渐明朗

据中国证券报,3月18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透露,将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立法审查进度,争取今年出台。做好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第一个履约周期工作,争取在今年上半年实现碳市场线上首单交易。

按照生态环境部的部署,开市在即的全国碳市场总体架构正逐渐明朗。

“全国碳市场建设采用‘双城’模式,即上海负责交易系统建设,湖北武汉负责登记结算系统建设。”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刘杰介绍,上海和湖北在做好系统建设的同时,还分别承担全国碳交易机构和全国碳登记结算机构建设工作。在股权架构方面,将分别以上海和湖北指定的实施机构为主导,其他联建省市自愿共同参与的方式。

在交易系统的总体设计上,刘杰表示,该系统结合了试点市场经验和国内金融市场交易系统建设经验,按照国家级交易系统开展方案设计。目前系统已基本建设完成,正抓紧开展系统间的对接联调测试及模拟交易,为交易启动做好系统准备。

同时,注册登记系统也已整装待发。“目前,2225家重点排放的电力企业已基本完成开户工作。”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将逐步推出碳金融衍生品,如碳远期、碳期货等金融产品交易,推进形成多层次碳市场。”刘杰透露,下一步将探索引入金融机构入市进行交易,未来八大行业控排企业约8000至10000家,再加上投资者的引入,将给提升市场流动性带来很大助力。

随着全国碳市场即将启航,地方试点市场将何去何从?“上海区域市场现有发电企业将直接划入全国碳市场,全国性市场和现有地方试点市场将并存。”刘杰表示,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对区域碳市场确实将产生一定的分流作用,但目前区域碳市场行业范围和主体门槛较全国碳市场而言均更广泛,未纳入全国碳市场企业可继续参与区域碳市场,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碳管理。

碳交易市场规模或超千亿

据证券时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落实我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11年启动建设,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广东、天津、湖北、福建8个省市成为国内的首批碳配额交易试点区域。

今年2月1日,生态环境部颁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将碳交易范围由此前的8个试点地区推向全国。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第一个履约周期自今年初正式启动,首个履约周期到2021 年12 月31 日截止,涉及2225 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

东北证券预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望于2021年中正式启动运营,“重点排放单位”覆盖面未来将自发电行业扩展至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石化、造纸、航空等行业。与各个地区分散试点的状态不同,全国碳市场无疑更具系统性和统一性。

据国家发改委的初步分析,如果按照八大行业来测算,未来的碳排放量将会达到每年30亿到40亿吨的规模。如果是仅仅以现货交易,不推行期货交易,其交易金额是每年12亿到80亿元。如果加上期货,那么交易金额就会大幅度提升,有可能达到600亿到5000亿元。

业内人士预计,2021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量或将达到2.5亿吨,为2020年各个试点交易所交易总量的3倍,成交金额将达60亿元。

随着《管理办法》的出台实施,未来我国碳市场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最终覆盖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八大行业,排放总量将超过50亿吨,“十四五”时期碳排放交易量有望在“十三五”时期的基础上增加3-4倍。到碳达峰的2030年累计交易额或将超过1000亿元。

标签: "双城 "模式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