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下半年至今,港口拥堵是航运界的高频热词,仿佛除了中国,全球的港口都在堵。
那聪明的你可能就要问了:中国的港口为什么不赌呀?中国的港口不赌的话在干嘛呀?
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因为这段时间以来,中国的出口量远大于进口量,集装箱都不够用,堵都堵不起来。
第二个问题,就值得说道说道了。
虽然国内的港口没有堵,但并不妨碍我们的工作人员忙碌,因为国内的各个港口正在智慧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青岛港-智能空轨全自动化
论白手起家,青岛港可是专业的。
2013年,中国在世界前十大集装箱港口中占据七席,但没有一座是自动化码头。
于是,青岛港开始了自动化码头研发之路。
当时中国在这方面的经验一片空白,尤为艰难的是码头自动化的关键技术——ECS设备控制系统被一家外国公司垄断。
在这样的局面下,以张连钢为首的专家团队决定:“摆脱掣肘,与设备制造方上海振华联手攻关!”
从零开始的研发异常艰难,一度遭遇功能达不到需求的困境。直到2016年8月26日,研发团队闭关3个多月,我们独立研究的ECS设备控制系统才实现全部流畅运转。
此后,青岛港的自动化智慧码头项目一期一期开展。
2019年11月28日,青岛港自动化研究团队推出了6项全球首创科技成果。
2020年12月17日,青岛港桥吊单机作业效率达到每小时47.6自然箱,超越今年4月份创造的每小时44.6自然箱的成绩,第六次刷新世界纪录。
上海港-5G加成智能重卡
上海港作为魔都的集装箱流转大港,一直是推进智慧港口的领头羊,远程控制、自动控制、自动驾驶、智能监控等技术在上海港的建设中早已生根发芽。
去年5月7日,振华重工联合中国移动、华为公司以及上海港务集团在上海洋山深水港实现了5G智慧港口应用示范项目。
不久之后,上汽集团宣布,其研发的“5G+L4”智能重卡在上海洋山港启动准商业化运营。
其中应用到了不少新技术,如5G MEC、切片等。
据中国航务周刊报道,目前洋山港车和车的距离已从150米控制到了50米,今后还将更近。到达目的地,还能精准把车停到最方便吊装集装箱的位置,提升装卸效率。
港口远程控制的实现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据估计,综合人力成本有望下降70%。同时,无人化操作流程也大大提高了港口的安全性。
厦门港-无纸结算效率加倍
自2020年7月1日起,厦门海港口岸全面推广集装箱货物提货单及设备交接单电子化操作业务,“结算直通车”正式对外开放,厦门港作业单证率先进入了无纸化时代。
本次的无纸化项目实现了从企业到船代、码头、货代、拖车公司等各方全流程电子化,以及从港区内到堆场的全港电子化覆盖。
之前,相关港口使费的单据,要打印、邮寄、扫描、录入、整理、审核。无纸化结算平台彻底改变了这一切,解决了传统纸质单证流转和人员出行成本高等问题。
尤其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中,为企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降低了服务企业的运营成本。
据统计,整体港口使费账单结算时间从21天缩短至7天,每票进出口提卸箱业务节省作业时间10小时以上,综合结算效率提升超过50%。
得益于国内疫情控制得当,在跌宕起伏的2020年,中国也没有停下建设智慧港口的脚步。反而利用国内外的时间差实现了港口界的弯道超车,新工艺新技术轮番上场,为以后国内进出口业务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标签: 港口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