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保异军突起 可持续发展问题依然待解

2023-06-28 14:06:53

随着惠民保产品运营迭代,一方面,以其价格亲民、覆盖人群广泛、与基本医疗保险衔接等特征,为人民群众有效转移化解了医疗费用负担;另一方面,运营过程中也出现了续保率承压、民众获得感不强、医疗保障仍有缺口等问题,惠民保的可持续发展引起了各方关注。

惠民保在经历三年多高速发展后,已在全国铺开。据中再寿险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累计上线408款惠民保产品,覆盖29个省、直辖市范围内的150个城市,累计覆盖2.8亿人次,累计保费收入约307亿元。


【资料图】

作为现象级的保险产品,惠民保在保持高增长的同时,产品方案、运营服务等各方面逐步走向成熟。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市场开始关心,惠民保如何在普惠和可持续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多地惠民保价格上涨

惠民保又称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最早于2015年在深圳推出。惠民保一年保费通常在百元左右,投保门槛低,且保障多高达百万元以上,兼具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双重属性。

“惠民保价格低廉,保费不到百万医疗险的四分之一,保额却基本与百万医疗险持平。它面向的是基本医保参保人,具有不分年龄、不限职业、不用健康告知的特点,提升了健康保险的公平性。”一家上市险企相关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中再寿险最新发布的《惠民保的内涵、现状及可持续发展》(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惠民保已累计覆盖2.8亿人次。仅2022年,惠民保生效的销量达到约1.15亿件,保费收入约124亿元。从2019年的857万件到2022年的1.15亿件,惠民保年保单量在短短3年间增长了12.46倍,年保费收入猛增30倍。

2022年,除了新项目继续在一些惠民保大省从省会城市,一、二线城市向周边三、四线城市辐射,多地惠民保进入全面续保阶段。报告显示,惠民保整体价格小幅增长,业务量较大的产品保费相对稳定。2022年惠民保产品价格出现上涨主要源于新产品价格上涨。惠民保定价已呈现出城市等级越高、价格越高的规律。

既往症人群可保可赔成主流

参保率是衡量惠民保能否健康运营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2022年,惠民保平均参保率15.3%,与2021年的15.2%基本持平,参保率略有增长;参保率的中位数在5%至10%区间,近一半的惠民保业务参保率超过10%。

“虽然总参保人数续年稳定,但仍有20%至30%的人退出,这需要共保体付出更多的成本获取新客来弥补脱退人群,直接导致了2022年多地延长了投保期。”中再寿险产品开发部王明彦表示,惠民保业务参保效率通常呈逐年降低趋势,主要是因为惠民保刚推出的时候民众的新鲜感较高,在对产品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愿意尝试购买。但经过一到两年后发现,惠民保并非对任意门诊、住院产生的费用进行赔付,民众的预期没有得到满足就决定退出了。

目前来看,惠民保区域参保率水平出现分化。“惠民保作为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基本按照一城一策的模式推进。但由于各地惠民保的定位和发展模式不同,参保情况表现差异也较大。”报告显示,2022年惠民保参保率的中位数在5%至10%区间,参保率超过30%的产品共有10个,但也有部分地区参保率低于4%。

对比来看,尽管惠民保的参保率没有明显下降甚至略有增长,但达成同等参保人数所用时间比以前增加。参保人数最多的上海的“沪惠保”,目前也面临着参保人数和参保率的挑战。统计显示,“沪惠保”一期累计投保人数为739万人,参保率为38%,创下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首年参保人数之最;二期累计投保人数为653万人,参保率为33%,刷新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续保纪录。2023年“沪惠保”开放投保至今1个月,参保人数突破450万人,但用时超过去年同期。

随着承保端对既往症人群放开,基于商业公平性考量和风险管控,惠民保产品大多在赔付待遇上对既往症人群加以限制。惠民保产品对既往症人群的赔付待遇可以分为“可保不可赔”“可保可赔,差异化待遇”“可保可赔,与健康体一致”三种。2022年,惠民保对既往症人群的保障方式持续分化,其中,“可保可赔,差异化待遇”和“可保不可赔”的产品占比上升。

“对既往症人群赔付待遇的设置与当地政府对惠民保的定位高度相关。”业内专家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将惠民保视为“类医保”属性产品的省市,更加强调普惠,产品层面上不再区分既往症人群和新发病人群,既往症人群和健康体享有相同的赔付待遇。但是,这对参保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在保证参保率的情况下,健康人群才能够分摊既往症人群的医疗成本,维持长期经营。因此,需要政府在产品推广层面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推动群众的参保热情。

可持续发展需提高参保率

普惠,不仅需要保险产品具备高性价比,还需要覆盖更广的人群,让客户切实感受到保险的支付作用,即提高产品的参保率和获赔率。“降低免赔额就可以一举两得,超过70%的惠民保产品在续保时降低了免赔额。”业内人士表示。

对比2021年和2022年惠民保产品的平均免赔额,均出现降低趋势。不过,报告认为,即使多地通过降低免赔额来提升获赔率,提升的量级也非常有限,较低的获赔率必定会导致没有获赔的大多数人缺乏感知,进而不再续保。

随着惠民保产品运营迭代,一方面,以其价格亲民、覆盖人群广泛、与基本医疗保险衔接等特征,为人民群众有效转移化解了医疗费用负担;另一方面,运营过程中也出现续保率承压、民众获得感不强、医疗保障仍有缺口等问题,惠民保的可持续发展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与重视。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惠民保在全国范围全面落地开花,大中型城市基本都已经运行了惠民保项目。从现有数据来看,有的城市惠民保已经达到了较高的赔付水平,但有的城市赔付率很低,这种不均衡的发展已经开始引发市场对惠民保长期发展的一些担忧。

“惠民保面临的核心问题不再是如何推广到更多地区,而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王明彦表示,一方面,要让民众充分理解并认同惠民保的代际转移机制,或通过将惠民保的定位从“巨灾风险保障”向“健康管理聚合平台”延展来留住年轻人和健康体;另一方面,要划清政府和商业主体之间的权责边界,保证惠民保具有较强的商业属性,给予商业主体充分的发展空间。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惠民保有效扩展了传统商业医疗险的覆盖人群,对于既往症尤其是癌症等重大既往症的可保性也突破了传统健康险的可保人群,惠民保的赔款更实实在在减少了群众的医疗负担。为了更好发挥普惠作用,浙江对惠民保提出“获赔率大于2%、赔付率大于90%”的要求。惠民保产品应该进一步优化,推进产品形态创新,与健康管理等特色服务相结合。只有保持较高的参保率,方可走向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标签: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