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托付的梦想照进现实 养老能否得到可靠保障

2023-01-11 10:56:18


【资料图】

随着养老产业的发展及人们养老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晚年幸福生活托付给专业机构。机构养老虽然服务的人数有限,但在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中起到了重要补充作用。

自2009年保险资金被允许投资不动产,正式开启了保险服务老龄化社会的模式——“保险+养老社区”,泰康保险集团成为中国保险行业第一个获得养老社区投资试点资格的公司。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保险机构涉足养老社区服务,这不仅仅是跟风,而是保险与养老具有天然的适配性。一边是养老社区投资规模大、盈利周期长,需要长期资本投入,另一边是人身险公司持续的现金流和长期的资金。加之监管部门要求保险机构投资的养老社区“只租不售”,也更凸显了“保险+养老社区”的安全性和保障属性。

尽管诸多保险机构跃跃欲试,但“保险+养老社区”业务的准入门槛相当高,非常考验保险公司的综合能力和资本稳健性。不管是购买土地的重资产模式,还是租赁物业的轻资产模式,保险机构都需要投入大量且持续的资金用以支撑康养、护理和医疗设施的持续建设。而在人身险行业进入深度转型,多数险企面临保费增速下滑、投资收益萎靡的当下,“保险+养老社区”这一模式能否如期兑现,关乎无数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自然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

事实上,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下、金融机构的宣传下,越来越多人的养老意识逐步提高,并付诸行动。但是,部分老年人规划中的晚年生活并未兑现。以“投资养老”“以房养老”为名的养老骗局屡见不鲜,预付型养老机构也曾爆雷。

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寻求养老保障的迫切需求,打着投资养老、销售老年产品等旗号,向老年人灌输金融养老、新型投资等概念,通过承诺高额分红、保本高息、预定养老服务等说辞,诱骗老年人投资所谓“养老服务”项目。这些“养老服务”收费名目五花八门,如“贵宾卡”“会员费”“预付费”等。还有不法分子通过混淆相关政策掩盖非法集资的本质,打着“以房养老”、有高收益回报等旗号,诱骗老年人办理房产抵押,再把借来的钱拿去买其所推荐的理财产品。这些骗局导致老年人失去房子和毕生积蓄,甚至背负了贷款。

在保险机构布局养老社区如火如荼之时,监管部门出手规范可谓正当其时。银保监会从保险公司的净资产、综合偿付充足率、风险综合评级、公司治理评估、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责任准备金覆盖率等方面对保险公司开展“保险+养老社区”业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具体来看,监管部门旨在提醒保险机构要踏踏实实搞业务,切勿盲目跟风;提醒已经涉足养老社区的保险公司加强风险管理,充分考虑到影响养老社区服务供给能力和客户入住需求的各种因素,务必使销售保险产品规模与养老社区服务供给能力相匹配,杜绝销售误导;提醒有计划涉水养老社区但尚未达标的险企审慎入局,根据监管部门要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先修炼好“内功”,并及时调整战略规划。

银发经济引来包括保险机构在内众多投资者的青睐是件好事。社会资本的大量进入,是市场资源配置增加的生动体现,无疑有助于为老年人提供更好、更多元化的服务,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但好事不能办砸了,养老事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众的养老钱关乎暮年生活质量,不容有失。“保险+养老社区”模式目前还存在盈利难、产品同质化以及专业服务人员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保险业不断探索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监管部门要不断加大规范力度,让养老金融服务持续健康发展,让民众养老得到实实在在的保障。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标签: 养老产业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