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聚焦!精准“微改造” 城市“大提质”

2022-11-09 09:44:06

全区17家农贸市场基本完成改造升级,投资2.1亿元开工改造48个老旧小区及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利用闲置空地打造智慧停车场、健身区,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内打造提升538处“四小园”……

小切口,大变化。以“微改造”为切口,把“盘活存量”摆在重要位置,近年来,梅县区在保留城市文脉的同时,持续完善城市功能,解决社会公众不断提升的城市公共功能需求,让城市更新更灵活、可持续。


(资料图)

纵观全区,一个个群众“家门口”的项目从规划图变为了实景图,民生“小惊喜”持续叠加,“叶帅故里·大美梅县”正在不断的有机更新中焕发新生机、实现逆生长。

提档升级

17家农贸市场基本完成改造升级

小小菜市场,连着大民生。农贸市场作为最具烟火气的民生保障场所,关系着千家万户的“菜篮子”,也是展示城市品质的重要窗口。

坐落于梅县区程江镇西山村的西山市场已有近20年的历史,承担着西山村及周边群众的农副产品供应,每日客流量过千人。由于年久失修,西山市场天面漏水、台面破损、地面坑洼、排水堵塞等问题日益突出。“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自己看了都不自在,别说来买菜的市民了。”在此经营鲜鱼档已14年的陈伟强说。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根据《广东省农贸市场综合治理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要求,梅县区将辖区17家农贸市场纳入升级改造任务计划,其中10家乡镇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列入2022年省民生实事,围绕“设施达标、功能完善、运营规范”的要求,全面铺开农贸市场升级改造。

“17家升级改造的市场面积共2.52万平方米,改造资金较大。”梅县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黄文峥介绍,为激发市场开办方活力,梅县区专门制定《梅州市梅县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奖补方案》,对改造验收合格的市场按改造面积给予适当奖补,以460万元奖补资金撬动多渠道资金共5000多万元推进改造项目。

走进今年9月初完成改造升级的西山市场,昔日脏、乱、差的景象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整洁有序的环境以及清晰的功能分区。“针对群众、档主反馈的突出问题,我们投入资金100多万元,一一进行了优化升级。”西山市场管理人员蔡冬介绍,在日常管护方面,市场还有专人进行随场保洁,中午、晚上收市后进行全场保洁,巩固提升改造效果。

“一天的营业额增至800多元。”谈及市场改造效果,陈伟强笑道:“市场的环境卫生搞好了,顾客自然更多了,我们对自己档口的卫生标准也跟着提高了。”

城区市场改造有声有色,乡镇同样稳步推进。

在南口农贸市场,笔者看到,升级改造后的市场按蔬果区、水产区、鲜肉区等功能分区,干湿分离,布局合理。同时,该市场还增设了标准化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监控室,实现实时常态化监管,让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下一步,我们还计划在周边增设停车场、垃圾收集屋,持续改善群众买菜体验。”南口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工作人员古伟森说。

截至目前,全区17家农贸市场基本完成改造升级,市场环境焕然一新。民生服务没有休止符,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接下来,梅县区相关职能部门将立足各自职责,对市场内环境卫生、经营秩序、食品安全及疫情防控、市场周边占道经营和乱停放等加强监管,形成齐抓共管长效机制,为市民营造一个放心安全的消费环境。

片区联动

48个老旧小区及周边配套开工改造

小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百米”。据梅县区住建局相关数据,梅县区城镇老旧小区共有205个,共1100栋17103户,建筑面积约221.7121万平方米。

作为梅县区老旧小区改造主战场,新城办事处经历了从2020年“摸着石头过河”的试点改造,到2021年逐步铺开,再到今年片区联动带动周边环境整体提升的转变,辖区群众也实现从“要我改”到“我要改”再到“我要管”的观念改变,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地的老旧小区改造方法和路径。

今年8月,总投资1.69亿元的新城办富贵花园片区、西桥市场片区、华侨城广场片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涉及辖区37个老旧小区及周边配套基础设施。改造内容涵盖破损房屋外墙外立面改造、建筑本体内消防设施改造、小区及周边给排水和排污改造,以及智慧社区和绿色节能改造等七个方面。

与此前不同的是,此次改造重点在于片区联动。

梅县区新城办人大工委主任钟增兴介绍,该办在摸清辖区内老旧小区底数的基础上,绘制了《新城办老旧小区分布图》,将符合改造条件的老旧小区进行分类,并以社区为单位、以道路为网格,按照“以小区改造带动周边环境整体提升”的原则,探索片区联动改造模式,“宏观规划上更加系统、科学,尤其是地下管网布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整合资源,避免重复规划建设,减少施工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笔者了解到,今年梅县区已开工改造48个老旧小区及周边道路,建筑面积约38.8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1336.23万元。未来5年,该区计划投资87260万元动工改造138个老旧小区及周边道路,建筑面积约151.489万平方米。

老旧小区改造,后期管理维护是绕不开的问题。

完成改造后,小区的各项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公共部位的维修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来维持正常运转,如何化解政府在社区管理方面长期性资金“输血”压力,同时使物业管理工作规范化、长效化是目前改造工作的最大痛点和难点。

在这方面,新城办率先发力探索——推行光伏一体化模式。

“由居委会成立公司,接手管理改造后的小区物业和部分设备,集约建筑屋顶等小区公共资源,联合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光伏项目实现创收,产生的收益除上缴财政外,一部分用于小区的日常管理,剩余部分作为村(居)集体经济纯收入留存。”新城办经济事务办主任丘立梅介绍,目前该项目已在律师指导下完成前期各方主体的合约拟定,预计将于2023年元旦落地运行。

丘立梅认为,在此模式下,老旧小区将成为“打粮食”的项目。于小区居民而言,将小区公共资源作价发包给居委会公司运营管理,便可在“零物业费”的基础上享受物业服务;于社区而言,既解决了后续社区管理“造血”难题,又能带动村(居)集体经济提升,更能依托智慧社区建设实现基层治理全覆盖。

盘活资源

让“沉睡”的边角地“活”起来

放学时分,位于梅县区程江镇西山村的德兴小学门口秩序井然,来接孩子放学的家长将车辆整齐停放在刚刚完工的西山停车场内,耐心等待孩子走出校门。“以前遇上放学时段,路上密密麻麻都是等学生的车辆,堵得水泄不通,摩托车都寸步难行。”周边住户陈叔说。

这一变化,得益于西山村停车场的建设启用。

“你肯定想不到,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也是多年创文整治的难点。”西山村干部陈国庆告诉笔者,曾经,周边村民占地种菜、建筑车辆倾倒建筑垃圾等问题屡禁不止,周边环境脏乱差,臭气熏天,“前脚整治人员一走,后脚又有人来倾倒建筑垃圾了。”

为从根本上解决系列难题,程江镇将此作为该镇“比学赶超”项目,投入90多万元集约周边土地建成了占地约4000平方米的智慧停车场,布设普通车位、新能源车位共130多个。

“目前,我们正联合农业银行梅县支行建设智慧停车场收费系统及收费岗亭设施。”陈国庆介绍,西山停车场将参照城区其他停车场的收费标准,对接送学生等短时停车免收停车费,对有长期停车需求的周边住户推出包月服务,收取费用部分将用于停车场的卫生保洁、绿化提升、设施维护等,形成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同时带动村集体收入持续壮大。

“微改造”对城市更新而言,通过赋予闲置资产新的功能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实现逆生长。西山村利用荒废土地打造智慧停车场,一举解决环境脏乱差、群众停车难、交通秩序乱、村集体增收难等系列问题。同样的探索,也在丙村镇红光村铺开。

在该村寨背自然村,当地村委通过盘活闲置空地、荒地,打造了“口袋公园”,并在区体育局的支持下添置了一批健身器材,让“口袋公园”成为群众举步可达的微型“健身房”。“以前吃完晚饭,大家都是看看电视就睡觉,现在多了个休闲锻炼好去处,一下就热闹起来了。”周边村民钟根仕笑道。

因地制宜,利用好街头路旁空闲地、公园绿地、城市广场等,打造嵌入式、小型多样、灵活简易的运动健身场地,梅县区正逐步构建起区、镇、村三级群众健身场地设施网络。

在梅县城区梅州大桥至德龙大桥沿河,蓝红相间的“最美跑道”沿河岸线蜿蜒,市民或匀速慢跑、或三两结伴快步健走。该跑道是梅县区投入400多万元升级打造的全民健身场所。而在嘉应大桥桥头,昔日的一处花带空地也被改造成了小公园,配备了凉亭、健身器材等设施,市民可在此健身休憩。

同样,在推进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过程中,梅县区积极引导村民开展“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建设,让昔日杂乱无章、杂草丛生的边角地、闲置地变为田间地头一道道独特风景,打造“满城公园满城花,半城山水一城香”的“叶帅故里·大美梅县”。截至目前,丙雁乡镇振兴示范带内共打造提升“四小园”538处。

■相关

“小平台”

传递“大文明”

梅县区着力构建

“1+35+389+N”文明实践体系

以“微改造”为抓手,因地制宜推动城市有机更新,聚少成多撬动城市“大提质”,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家门口”的变化,是梅县区深入思考、不断探索的命题。在擦亮“面子”的基础上,更要提升“里子”,精神文明建设便是其中的关键。

“来,进来感受下。”在村民的带领下,笔者来到了雁洋镇长教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场文艺汇演正在此进行。村中的文艺爱好者精神抖擞、热情洋溢,歌曲、弹唱等各类节目轮番上演,其乐融融。“环境很好,唱歌跳舞、看书下棋都可以,有时还会举办大型活动,热闹得很。”村民丘国义说。

长教村党总支部书记叶华波介绍,今年以来,长教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有机整合村内现有阵地资源,打造了集休闲、娱乐、教育、党群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服务群众中凝聚群众,培育文明风尚。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的建设,不仅延伸至村、社区。在梅县区,不少有条件的小区都建立了特色鲜明的便民小驿站、文明实践点,充分满足群众需求。

步入程江镇桃源小镇小区,10多名业主各持乐器在凉亭动情演奏,二胡、扬琴、小提琴、手风琴、笛子、阮样样俱全。“生活好了,环境美了,精神生活也要跟上。这是我们自发组建的乐队,成员大多是小区业主,每周二、四固定演奏,有时候在凉亭,有时候则在点上。”乐队成员何伯笑道。

何伯所说的“点”,是该小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步入其中,孩子们正在阅览区看书,小区党支部、业委会、志愿服务队成员则在讨论筹备接下来开展的文明实践活动。“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这一平台和载体,越来越多业主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找到了归属感和价值感,这也激活了他们参与小区各项建设的主人翁意识,推动着文明和谐小区的构建。”桃源小镇小区业委会主任侯学理说。

桃源小镇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是梅县区所构建的覆盖区、镇、村(社区)“1+35+389+N”文明实践体系中的“N”,也是打通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

最大整合现有资源,让“小平台”传递“大文明”。当前,梅县区已建立了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9个镇(高管会、办事处)和城区14所中小学以及区消防救援大队、区供电局共35个实践所,389个行政村(社区)实践站,延伸设立了328个实践点。

“以此为载体,我们将紧扣群众需求,盘活各类资源,因地制宜铺开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擦亮城市文明底色。”梅县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

南方日报记者黄韬炜

通讯员冯森达曾勇黄洪伦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标签: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