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推普“最后一公里”!广西公布语言文字十年发展“大数据”

2022-07-04 11:17:34

■教育这十年·地方经验

“2020年,我们的普通话普及率达到了85.68%,超过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将5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排名首位……”

6月28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教育这十年”“1+1”系列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刘友谊公布了广西语言文字十年发展“大数据”,清晰展示了十年来广西语言文字工作队伍不懈努力的喜人成果。

十年来,广西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等方面为加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积极贡献。

高位推动 打通推普“最后一公里”

“广西推普工作面临点多面广、人员层次参差不齐、语言环境复杂等情况。”广西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黄凯说。

过去,一位普通话说得不标准的村民出来当月嫂,有一次她打电话给产妇的丈夫时,把产妇产后“不痛了”说成“不动了”,把对方吓坏了,急急忙忙跑回家,结果是个误会。后来,经过培训,她的普通话更加标准了,还成了金牌月嫂。

“我曾经也吃过语言不通的亏。”罗城东门镇中石村村民银勇霖说。当时外地客商前来招工,因为语言沟通问题,他和村里几个青壮年村民错过了一份挺好的工作。

对此,广西坚持“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的新时代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做到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帮扶千家万户“三个千万”,努力打通推普“最后一公里”,力争让广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消除外出交流的语言障碍,不少农户从不会说不敢说到能说会道,在勤劳致富的道路上享受“语言红利”。

也正是因为这“三个千万”,广西上下齐心协力、砥砺前行,使广西2020年的普通话普及率比2000年的57.4%、2010年的80.7%分别提高了28.28、4.98个百分点。

广西还将推普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范围,实行精准推普、动态管理,将“是否会讲普通话”纳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采集内容,面向全区贫困人口开展普通话普及攻坚。经过努力,2020年,广西有83.03%的脱贫人口能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为走上致富道路奠定了语言基础。

2021年,广西语委委员单位调整为47个,增加9个单位,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机制,实现推普工作上下贯通、左右联动。

同时,除了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和公共服务行业四大领域带动,广西还发动力量,推出区域对口帮扶、校校结对帮扶、企事业单位结对帮扶、“三下乡”活动等帮扶方式。此外,学校师生、帮扶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推普志愿者等也成为基层推普宣传员和生力军。广西连续5年开展推普攻坚系列活动,发放学读本、推普资料等超300万册(份),参加推普活动的人数超500万人次。

打牢语言根基 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先说一句苗语,再用普通话来说,把这句苗语翻译成普通话是这样讲的……”在隆林县者浪乡么窝村幼儿园的推普公益课上,广西广播电视台播音员和主持人慢慢地教孩子们怎么样用嘴唇、舌头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准普通话,5岁的熊艳学得格外认真。

广西采取城市带动农村、学生带动家长、开办“推普夜校”等方式为群众量身定制推普计划。

城市带动农村,以城市为中心、农村为重点、学校为基础、党政机关为龙头、新闻媒体为榜样、公共服务行业为窗口,向边远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延伸。

学生带动家长,将学校作为“主阵地”,开展“小手拉大手”,学生回家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说普通话,实现一人带动一家、一校带动一村。同时“大手拉小手”,学生向父母长辈学本民族语言、本地方言。

从2015年开始,广西面向2万多所学校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建成国家、自治区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和民族文化特色学校329所,培养语言文字骨干教师2万余名。广西所有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实现100%全覆盖。2021年,广西在全国率先完成县域语言文字工作专项督导评估。

年来,广西推普活动下沉到村屯,利用农闲、晚上学,举办独具特色的推普夜校。

融水乌英苗寨位于大苗山腹地,这里有部分40岁以上妇女几乎没有上过学,识字量少,也不会讲普通话。2020年以来,当地举办“我教妈妈讲普通话”等“双语双向”培训班。熟悉当地语言的广西科技大学在校生梁孟香因受疫情影响,学校未开学而主动当起了普通话课外辅导员。

扛起锄头唱、走在地里学。经过一年多的学,她们不仅慢慢学会了普通话,还在课堂上、火塘边、稻田里传唱着经典红歌。村民梁足英说:“我们文化层次低,小时候读书很少,读夜校一年多后,现在会讲很多普通话,也学会了唱歌。”

“可以说我们是越过‘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各地都留下我们推普人的脚印。”从事推普工作30年的广西师范大学教师刘惠说,广西推普“大篷车”足足开了24个年头,从高校到边境小镇,从指导大赛选手到培训乡村教师,大篷车开到哪里,推普队员就把关心和爱送到哪里,群众要什么样的学方式,他们就采取什么样的学方式。

传承与保护 “语言+”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语言的红利就是“语言+什么”,就会增值什么。

忻城县上浪村弄福屯村民蓝春兰说,过去,养蚕、育蚕总是遇到蚕宝宝长不到吐丝就死了,由于普通话说得不标准,导致与技术员沟通很困难。后来,她参加普通话培训,具备普通话沟通能力,学会新的养蚕知识,不但自己增产增收,还带动村民一起成功养蚕。同时,农闲时她还成了“普通话+养蚕”的推广使者。今年上半年,蓝春兰养的7批蚕收获蚕茧500多斤,收入1万多元,下半年她计划再养7批。

2021年,广西全面启动县域语言文字规范化乡村建设,打造乡村“推普之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生动力。

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国家繁荣发展的根基。“我们不但进行推普,还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广西语言资源加以保护和传承。”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奖先进个人、广西大学教授林亦说,十年来,广西“语保人”的足迹遍及全区所有市县,完成上百个调查点的语言数据调查录制工作,完成有60个汉语方言点的《中国语言资源集·广西(汉语方言)》的编撰。

广西还完成213个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调查点项目建设,调查收集原始文本约1679万字、音视频数据约124万条,广西语委办组织的115个国家项目中,有9个项目被评为优秀,30个达到优良。2016年,随着贺州学院语言博物馆建成开放,广西成为全国首个建成实体语言博物馆的省区。2019年,广西第二家语言博物馆在广西民族大学建成。

目前,两家博物馆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研基地。2020年环江毛南族整族脱贫后,广西在原有基础上又对毛南族语言文化采取一种更深入更全面的挖掘、调查和保护。“一路发展,我们的生活改变了很多,大家富裕了,文化知识也更多了。”村民韦金固说。

如今,广西多种民族语言、方言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标签: 打通推普 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