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231件(套)精美文物 串起600年晋国功业

2022-06-27 07:46:56

晋侯温鼎、晋侯僰马壶、夔龙纹编钟,缀玉覆面、玉组佩、玉牌联珠串饰……昨天,南京博物院推出“晋国”特展,231件(套)精美文物串起波澜壮阔的600年晋国功业。

一套编钟分隔两地

晋侯稣钟展出


(资料图片)

在此次展览中,晋侯稣钟堪称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晋侯稣钟所记载的内容,是西周晚期周厉王33年时,晋侯稣奉天子之命,讨伐东方夙夷部落,最终大获全胜的故事。自然而然的,晋侯稣钟也成为了标榜晋侯功绩的重要标志物。

据山西博物院展览部副研究员崔跃忠介绍,该套编钟原本一共有16件,其中14件在上海博物馆内。一套编钟为何分隔两地?原来,此前因盗墓贼将前14件编钟“拐卖”到了中国香港的文物市场。当时,因为西周时期中国还没有冶铁的记录,青铜便是最坚硬的金属,这时候其他青铜器的铭文都是浇铸上去的,而这套编钟身上的铭文却是被刻上去的,所以被盖上了“赝品”的印记。幸运的是,当时的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慧眼识真,晋国编钟被购回。

1992年底,在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8号墓抢救性发掘中,出土了带铭文的两件编钟,一件的铭文为“年无疆,子子孙孙”,另一件的铭文为“永保兹钟”,属于铭文中处于结尾处的习用语。而上海博物馆最后一件的最后三个字为“稣其邁(万)”,铭文正好可以连读。从而证明了马承源从中国香港抢救回来的这套编钟正是从晋侯墓地遭盗掘而流失至中国香港的编钟。

从无文献记载的国家

仅存于青铜器铭文中

“霸国”和“倗国”,是两个从无文献记载的国家,而此次展览的青铜器却验证着它们的存在。

2006年考古学发现,在距今约3000年前西周晋国附近还存在着一个文献上没有记载过的古国——“倗国”。这一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古国是根据山西绛县横水镇发现的两座西周墓葬中的铭文推测出的,而这两座古墓的主人就是不为人知的古国国君“倗伯”和其夫人。

经考古发现,倗国是西周早期分封的诸侯国,乃赤狄的一支。最初生活在黄河边,后迁徙到晋南一带(今山西省绛县)与周王室、晋国等联姻,彼此之间或有交往,约春秋早期被晋国所灭。倗国属于广义上的中原地区,受周文化影响较大,所出青铜器器类、器形和纹饰都能从周王朝或中原其他地方找出原型。

2007年山西大河口墓地发现一个诸侯国君级别的墓,“霸国墓地”出土了青铜器、玉器、漆木器等各类器物2.5万件,其中有1000多件青铜礼器、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特别是青铜鼎内壁铭“伯作宝尊彝”、圈足三足簋盖底对铭“霸中作旅彝”等铭文,揭开了“霸”是这处墓地墓主的国、族、氏名,“霸伯”是这里的最高权力拥有者。这些令人惊叹的文物珍宝,全部来自一个不见于传世文献记载的西周诸侯国,证实了霸国的存在。

据介绍,霸国本是小国,因军功受赏而崛起,国力有限,西周早期器物相当一部分为他国赠送。

博物馆里寻找“曲沃代翼”“桐叶封弟”等晋国故事

历史和文化是相通的,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都可以在博物馆中找到具象,比如文侯勤王、曲沃代翼、桐叶封弟……这些留存在晋国故事和成语故事中的人物所用的器皿就能在此次展览中找到。

公元前770年,晋文侯辅佐平王东迁,又率军勤王,稳定了东周初年的乱局。文侯借“再造周朝”之机,于汾水流域扩张领土,使“晋”成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最重要的诸侯国之一。

曲沃代翼,又称为曲沃代晋、曲沃克晋、曲沃篡晋,是春秋时代早期一次晋国长达近70年的内战,最后,晋国的公族曲沃武公攻入了晋都翼城,打败了晋侯缗,取代了晋国的君主,小宗篡夺大宗,成为礼乐崩坏的初始指标事件。

桐叶封弟,指帝王封赐臣民,言出必行,后来民间演绎为“君子无戏言”。叔虞为周成王的胞弟,一天叔虞与成王玩耍,成王把一桐叶剪成一个似玉圭的玩具,对叔虞说:我将拿着玉圭封赐你。摄政王周公旦听说这件事,提醒周成王应当言出必行,君子无戏言。于是周成王把唐作为封地封赐给叔虞。唐在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一百里;后人称呼封地主人为唐叔虞。桐叶封弟晋初成,践土会盟霸业兴,三家分晋七雄立,晋国典故千古流。

在本次展览中,来自羊舌墓地、上郭墓地、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出土的不少青铜器无不诉说着那段历史。

(文章来源:金陵晚报)

标签: 南京博物院 波澜壮阔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