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抗肿瘤药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意见稿发布 肿瘤药研发现状如何?难点何在?

2022-04-19 08:13:41

4月11日,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公开征求《双特异性抗体类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意见稿”)意见的通知,形成征求意见稿,供药物研发相关人员参考。

由于针对多个抗原的双特异抗体结构与功能存在特殊性,意见稿就临床试验风险控制、最佳给药策略的确定、临床试验设计、免疫原性、生物标志物开发等方面提出了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帮助企业科学地开展临床研究。

此前即有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目前国内双抗药物的产业链集中在中上游环节,众多企业通过研发外包服务降低研发成本,影响上游的主要因素为生物反应器的类型及培养条件。同时,由于双特异性抗体易引起聚合体情况,对抗体的纯化提出更高要求。

在4月15日-4月22日为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化药临床一部部长杨志敏指出,新药开发始终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并建议需要加强对肿瘤疾病学的全面认识,在患者选择中要考量精准人群分型,要通过应用科学工具助力新药研发等。

双抗肿瘤药布局密集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复杂的病理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 因此针对单一靶点的单克隆抗体(monospecific antibody,以下称为“单抗”)往往不足以充分发挥足够的治疗效果。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BsAb,以下称为“双抗”)是通过细胞融合或重组DNA技术制备的人工抗体,可以同时特异性结合两种抗原或同一抗原的两个不同表位。

近年来,随着多个双抗类药物的成功上市,引发了医药界对双抗类药物的研发热情;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双抗类药物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尤其是在肿瘤治疗领域,双抗药物研发呈现持续增长。

目前,全球已有5款双抗药物获批上市。分别是Removab、Blincyto、Hemlibra、Rybrevant、Vabysmo,其中Removab由于上市后销售不佳2017年退市。从适应症看,已上市的双抗药物适应症广泛,涉及肿瘤、罕见病以及眼科疾病等。

目前有2个进口品种在国内上市,罗氏的Hemlibra和百济神州代理安进的Blincyto.国联证券研报显示,Hemlibra使用的费用为136万(首年)/126万(次年)(按60kg体重估算),Blincyto的使用费用超过50万/42天,比现有单抗的费用明显要高。

目前国内市场也有不少双抗药品处于临床阶段。百济神州与安进、Zymeworks合作获取12个双抗项目,有2个处于临床阶段;信达生物已披露双抗研发产品达7个,有3个进入临床阶段;康方生物拥有5个双抗产品,2个进入临床,3个处于临床前;康宁杰瑞有2个双抗产品进入临床阶段。

业内人士预测,随着国内药物研发的逐步推进,未来3-5年或将迎来双抗药物上市井喷。

国联证券研究所预计,2030年中国的双抗市场将达到108亿美元,2024-2030年增速54.3%;单抗市场规模将达到579亿美元,2024-2030年增速16.7%。双抗行业增速高于单抗。

与单克隆抗体相比,双抗增加了一个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因而特异性更强、能更准确靶向肿瘤细胞并降低脱靶毒性,但双抗药物的开发复杂性更高,技术壁垒更高,对于技术平台和靶点选择的适配性要求更高。

正如《意见稿》所强调的,双抗研发需进一步为创新清障,注重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设计与开发思路。双抗靶点布局的集中,也意味着未来赛道竞争会愈发激烈,寻求产品差异化、减少同质化竞争,调整经营策略、探寻新的商业化模式也是药企需要思考的方向。

指导政策不断落地

随着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不断深入,近年来,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和审批均得到科学依据的有力支撑。

2021年11月19日,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关于《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明确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创新药开发方向,推动医药企业研发模式加速迈向FIC(first-in-class,同类首创)领域。

《指导原则》明确指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从研发立题、到开展临床试验设计,都应从患者需求出发,而不仅仅是患者反馈的收集和量表的开发。

从确立研发立题来看,《指导原则》指出药企不仅需要药企倾听患者声音,也需要加强机制研究、提高精准化治疗、关注患者治疗需求的变化、从而不断改善药物的安全性和治疗体验与便利性。

从临床试验设计来看,《指导原则》指出抗肿瘤药物在选择阳性药作为参照时,应关注该阳性药是否反映和代表了目标适应症患者最佳用药情况,而不应该为提高临床试验成功率和试验的成功率,选择安全性或有效性不确定,或已被更优的药物所替代的治疗手段。

业内普遍认为,《指导原则》正式执行,短期来看会加大药企新药开发的难度,细分领域的研发赛道或许将不会再像当前这般拥挤,打击“伪创新”。而从中长期来看,在《指导原则》的指引下,势必将加速创新药领域的产能出清,引导企业实现“真创新”。

为进一步规范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2021年12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国家卫生健康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牵头对《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0年版)》进行修改完善,制定了《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1年版)》,指出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需考虑药物可及性、患者治疗意愿和疾病预后三大要素;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有无抗肿瘤药物应用指征、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适宜。

面对大量新型抗肿瘤药物涌上市场,明确药物应用原则、指征及给用方案,进一步修订《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1年版)》,为规范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了权威性指南,对政府药物集采和医保准入谈判也具有明确指导意义。

抗肿瘤药新时代:精准免疫、靶向治疗

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球癌症呈高发趋势,年新发患者数量从2016年的1720万人增加至2020年的1930万人,并且预计2025年将达到2160万人。

我国癌症患者人数众多,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恶性肿瘤死亡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癌症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死因。

近些年,得益于鼓励药品研发创新、抗癌药进口零关税以及加强重大疾病医保谈判等政策,我国抗肿瘤药市场销售额较快增长。米内网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因新冠疫情影响,我国药品终端市场呈现负增长,因此我国抗肿瘤用药在我国医药市场中占比快速提升,由2016年的6.35%上升至2020年的10.01%。

米内网数据同时显示,受患病率持续上升、抗肿瘤创新药不断推出、国家加大抗肿瘤药报销力度等因素的推动,2016-2020年我国抗肿瘤药的销售额持续上升,由863.62亿元上升至1458.74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4.00%。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国家新药(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徐兵河此前介绍,我国抗肿瘤新药研发已经走过了从无到有,从仿制到创新的艰难过程,新药研发已进入全球第二梯队,在很多热门领域紧跟国际研发趋势,但也存在源头创新不足、新药研发赛道过于集中等问题,需要今后着力解决。

目前,在中国,用于癌症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及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目前,以临床需求作为创新驱动,抗肿瘤药迎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新时代。

PDB药物综合数据库显示,靶向小分子药物2021年全国样本医院销售额为83.7亿元,2012年至2021年复合增长率为24.56%;抗癌症免疫调节剂2021年销售额为74.4亿元,2012年至2021年复合增长率为22.03%。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标签: 临床试验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