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储氢协同发展 各地新能源产业集群雏形渐显

2022-02-25 05:31:56

随着各省级行政区“十四五”相关规划陆续出台,各地新能源发展目标也浮出水面。据不完全统计,在目前已发布的20余个省级规划中,“十四五”期间新增风电、光伏装机规模将超过500GW,各地也在积极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制造端的产能也在扩张,以光伏为例,去年,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大制造环节的产量增长了28.8%~46.9%不等,硅片、硅料等赛道均涌入了众多新玩家;风电行业的塔筒、叶片也有类似的扩产迹象。

据测算,为支撑2030年前碳达峰,“十四五”、“十五五”非化石能源增量在能源消费增量中的占比,要从“十三五”期间的44%增长到100%;而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那么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50亿千瓦左右。

风电光伏产能频频加码

不久前,晶澳科技披露了关于投资建设公司一体化产能的公告,涉及越南2.5GW拉晶及切片项目、宁晋1.3GW高效电池项目、义乌10GW组件辅材配套项目以及突泉200MW光伏储能发电项目。这是自2020年8月以来,公司发布的第三份一体化产能扩建公告。

针对最新的扩产计划,晶澳科技表示,本次新建硅片、电池项目投产后,能够有效提高高效产品的产能,满足市场对高效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市场份额和一体化盈利能力;另外,本次辅材项目投产后,能够满足部分需求,有利于保障公司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去年,晶澳科技全球组件出货量排名并列第二,公司的扩产计划只是全行业的一个缩影。1月份,东方日升披露了50亿元的定增方案,募投项目包括5GW N型超低碳高效异质结电池片与1GW高效太阳能组件项目。

“当前,光伏扩产潮中涌现了一批新进入者,同时,现有企业也在加强垂直一体化产能布局。” 一位不愿具名的光伏行业专家在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时谈及行业扩产的两个特征。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跨界布局方面,硅料可谓香饽饽,宝丰能源规划了60万吨产能,青海丽豪、合盛硅业均规划了20万吨产能,江苏润阳、新疆晶诺也规划了10万吨产能;双良节能、京运通等硅片赛道新进入者早已被资本市场熟知。

垂直一体化布局方面,江苏润阳入局硅料,通威股份切入硅片领域,其他诸如隆基、晶科、天合、晶澳等则在扩充电池产能。值得一提的是,一体化厂商扩充电池产能的背景下,2021年,前五大专业电池厂商出货量虽有增长,但增速已经从前一年的81%降至36%。

美畅股份主营电镀金刚石线,是硅片切割环节的主要耗材,近期也有扩产动作。公司董秘周湘向记者表示,公司计划十二线机效能提升项目与富隆扩产项目同时进行,预计到今年年底年化产能达12000万公里,“启动该项目是因为一季度下游产能释放,金刚线需求增长”。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多晶硅产量50.5万吨,硅片产量227GW,电池产量198GW,组件产量182GW,同比分别增长28.8%、40.7%、46.9%和46.1%,四大制造环节产值超过7500亿元。这组数据反映出的扩产结果更为直观。

谈及产能布局情况,隆基股份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单晶硅总部位于西安,覆盖陕西、宁夏、云南、江苏、浙江、马来西亚、越南等生产布局。宁夏及马来西亚为拉棒、切片、电池、组件全产业链;云南主要为拉棒、切片、电池。江浙地区主要为电池、组件产能,越南基地为组件。“对于隆基股份经营目标而言,硅片产业希望维持45%的市场份额,组件环节希望实现30%的市场份额。”

然而,扩产也有可能造成供应链的失衡。上述行业专家向记者表示,光伏制造端各环节扩产周期不匹配是导致供应链失衡的原因之一,例如,硅片、电池、组件扩产周期短,但多晶硅、光伏玻璃扩产周期长,再有就是供应链各环节的产能不匹配。“相比扩产,供应链协调发展的问题更值得关注。”

以这两年供需问题较为突出的多晶硅为例,去年,中国多晶硅产能(不算试生产)达到52万吨,而2022年全球多晶硅产能快速增加至100万吨~120万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常务副秘书长马海天向记者表示,多晶硅的高利润是暂时的,到2022年底,多晶硅的价格将回落到相对合理的水平。“中国晶硅光伏产业作为全球领先产业,也是巨大的沉没资本堆积起来的,未来产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将比想象的大。”

“在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整个行业都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光伏产能结构的安全问题。从企业自身来讲,则需用长远的眼光做好战略规划,要准确把握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节奏,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均衡稳定。”上述隆基股份负责人向记者说道。

全行业扩产的景象同样发生在风电行业,天顺风能拟规划新建设的4处塔筒工厂,分别位于河南濮阳、内蒙古通辽、广西北海、湖北荆门,预计2023年底实现塔筒产能120万吨/年。海工装备方面,德国、射阳海工基地稳步推进,预计2022年底形成60万吨/年海工产能。

储能氢能受市场热捧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预测,今年全球在光伏竞价中增加储能要求的市场数量将新增5个以上;全球光储电站项目总规模将在今年翻番;同时,在至少4个市场,新增户用光伏系统中的半数以上将配备储能。

近日,两大电网公司宣布了其在储能领域的规划,国家电网力争到2030年公司经营区抽蓄电站装机由目前2630万千瓦提高到1亿千瓦、电化学储能由300万千瓦提高到1亿千瓦。南方电网则表示,“十四五”期间,公司将有序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探索推进新型储能电站建设运营,调峰调频电源装机容量将突破1500万千瓦,新型储能规模达到200万千瓦。

去年以来,不少省份出台政策要求新开发风、光项目配置一定比例的储能,但从各方反馈来看热情并不高。“对于配置储能的强制要求还存在争议,具体而言,储能的投资成本回收机制尚未完善,目前阶段徒增投资成本,未形成有效收益。”上述行业专家向记者说。

以记者获得的一家钢铁企业情况为例,其午间光伏上网电价比17时~22时的高峰用电电价低0.39元/kWh左右,不够支撑使用0.5元/kWh的储能电池移峰填谷功能,若无其他补贴,则不足以激励该地分布式光伏自发配置储能进行移峰和光伏发电100%自用。

近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上述行业专家向记者表示,一系列政策明确了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下一步,应健全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及“新能源+储能”项目激励机制。

受到热捧的还有氢能,已有多家A股上市公司宣布有氢燃料电池业务或子公司从事氢能产业。另外,1月底,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2年能源行业标准计划立项指南》显示,氢能被列为2022年能源行业标准计划立项重点方向。

广汇能源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疆作为我国五大能源综合基地之一,有丰富的煤炭、油气、风、光等自然资源,在制氢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同时,高寒地区锂电池性能会出现大幅下降,纯电动汽车优势不在,因此新疆具备发展氢能及氢能汽车的条件。基于此番考虑,公司制定了《氢能产业链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2022-2030年)》

该负责人表示,广汇能源氢能产业链规划将充分利用氢能同时具备能源和储能两重属性的特点,结合在淖毛湖地区用能企业减碳的需求,以现有的化工制氢(灰氢)为基础,把新能源(风间带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绿氢)作为突破口,培育并带动制氢、输氢、储氢、用氢以及相关业务的快速发展。

此外,粤水电近期公告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政府、江苏兴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项目总投资168亿~188亿元用于氢能产业链。项目规划设立1个国际院士未来零碳氢能科创中心,建设2个碳中和氢电产业园,打造上中下游3个产业集群。

去年,隆基股份成立了氢能子公司。当时,隆基股份总裁李振国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公司早在2018年就开始关注和布局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在电解制氢装备、光伏制氢等领域形成了技术积累,下一步将进行氢能产业化布局。

上述隆基股份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隆基氢能主打大型碱性水电解制氢设备,致力于实现最低绿氢LCOH,其产品具有高性能、模块化、智能化、高品质的优势;同时,布局绿电制绿氢解决方案,推动氢能技术进步。“我们认为,光伏+储能是未来人类终极能源,绿氢装备、绿氢生产与应用等领域,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该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在当下绿氢的发展过程中,建议关注以下问题,一是行业要定义“绿氢”的标准,明确“十四五”、“十五五”期间“绿氢”占比,提出“绿氢”产业发展路径,提高“绿氢”在工业脱碳中的作用和价值,鼓励用可再生能源水电解制氢。

二是将绿氢管理纳入到能源管理体系,制定绿氢价格政策,给予绿氢适当补贴激励,继续深化完善碳交易市场,探索碳税政策;三是在具备可再生能源发电资源优势并有绿氢消纳的地区建立国家级大型绿氢“领跑者”示范基地,鼓励推广先进的产品技术,打通产业链实现“制储输用”一体化。

产业集群加速成型

2月22日,《河南省“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印发。该文件提出,到2025年,省内风、光分别新增并网容量1000万千瓦以上。目前,已有超过20个省级行政区发布了“十四五”相关规划,涉及“十四五”新增风、光装机约528GW。

近日,浙江省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实施“风光倍增”工程,推广“光伏+农渔林业”开发模式,推进整县光伏建设,打造若干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

《甘肃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要求,到2025年,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陇东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基本建立,形成规模化电力外送发展格局。

甘肃省计划到2025年光伏发电装机达到32.03GW,相比2020年底的9.66GW年均增长33.97%;风电规模2025年要达到24.8GW,相比2020年的13.73GW年均增长22.92%。

就地方新能源建设而言,当前备受关注的是大基地项目。其中,第一批大基地项目涉及内蒙古、青海、甘肃、陕西、宁夏、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山东、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安徽、湖南等19省、自治区,总规模97.05GW。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通知,与第一批大基地一样,第二批大基地主要考虑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但考虑到这些地区对电力消纳能力有限,将部分消纳后,通过特高压输电通道进行外送。

“当前,大基地项目正有序落地。”上述专家向记者表示,第一批大基地按照“成熟一个、开工一个”的原则,久久为功,不搞运动式开工,不急于形成开工“规模”;第二批大基地更是提出应满足“四大要素”,包括不涉及生态红线、依托已有送电通道,配套煤电灵活性改造及各类调峰措施等。

此外,上市公司也将目光投向地方分布式光伏开发及整县推进等机会,例如,特变电工与洪洞县政府、华翔股份计划就开发建设洪洞县1GW光伏发电项目及配套光伏支架项目进行合作,项目总投资43亿元;晶科科技拟在5年内在上饶市投资约200亿元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并将重点集中推进上饶市各开发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提升各开发区能源自供能力。

光伏制造项目集群化发展的特征也逐渐显现。近日,内蒙古乌海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其中,新能源领域涉及总投资490.9亿元,包括江苏兴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氢能源产业一体化项目;东方希望集团投资建设的光伏全产业链项目;内蒙古东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10GW单晶电池组件项目等,有助于乌海打造以风光氢储用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再比如,大全能源、新特能源等企业都将目光投向内蒙古包头,计划投资项目涉及工业硅、多晶硅等上下游产业链;通威股份、京运通等均在乐山市五通桥区有业务布局,形成了硅料、拉棒、切片的产业链条。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标签: 协同发展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