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古——范安川:复活节岛的兴衰

2022-04-19 14:47:29

直播时间:2022年4月20日 晚19:00-20:30(北京时间)

直播地址:科学网新浪微博直播间:

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4759650968141937

扫码进入科学网新浪微博直播间观看直播

科学网微信视频号将同步播出

科学网哔哩哔哩将同步播出

科学网抖音将同步播出

内容简介:提到复活节岛,你会想到什么?在这个离最近的岛屿有2000公里的孤零零的小岛上,却有一千多座巨大的石像,它们从何而来?如何建造?有什么样的作用?到底是谁建造了这些石像?

1722年4月5日,荷兰航海家雅可布·罗赫芬率领水手们,发现了这块陌生的土地。因为发现当天是复活节,小岛因此得名“复活节岛”。

岛上居民对这座岛的称呼是“拉帕-努依”(Rapa Nui),直译过来是“世界的肚脐“,这个名字让人费解,直到宇航员从高空鸟瞰时,才发现这种叫法完全没错--复活节孤悬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确实跟一个小小的‘肚脐’一模一样。难道,原住民具有自己的飞行器,从高空俯瞰过自己的家园吗?近些年,考古学家发现,多半的石像只有头,但是也有不少石像有肩膀、手臂还有躯干和下半身,有的石像躯干巨长。更令人诧异的是,在躯干背后还刻有神秘的花纹和符号。难道在这座岛上,真的存在一种“失落的文明”?

其实,自1722年欧洲航海者登上复活节岛后,对该岛族群和历史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过。早期基于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已经基本弄清复活节岛曾经的人类来源和生活方式。但后来,由于奴隶贸易和传染病等原因,岛上原住民族群几乎灭绝,再加上后期的破坏,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4月20日(周三),我们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的范安川副教授,围绕近年来复活节岛的诸多考古学发现,结合科技考古研究的最新成果,向大家讲述一段复活节岛的兴衰史。

主讲人:范安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讲人介绍:主要研究方向为同位素考古、释光定年、地球物理勘探等考古新兴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担任中国考古学会新兴技术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分析检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合肥分会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科普协会指导老师等职。

标签:

关闭
新闻速递